My List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ook.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ook.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February 06, 2008

John Maeda and "The Laws of Simplicity"

《簡單的法則》(The Laws of Simplicity),天下文化出版,強力推薦!作者是John Maeda(前田約翰),日裔美國人,是知名的圖像設計師、視覺藝術家、MIT Media Lab.的教授(director of the aesthetics+computation group),更是創造Flash技術的先驅之一,對數位藝術設計有興趣的人一定聽過這號人物。John Maeda專門於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他每件作品都結合美學、創意、生活、技術與人性,令人眼睛一亮、撼動人心。可以到他的作品網頁看看:maedastudio。此外,他出版過多本藝術設計相關的書籍,如Design by Numbers(1999)、Media@Media(2000)、Creative Code: Aesthetics+Computation(2004)。John Maeda在數位藝術的創新發展上頗具貢獻,得過無數大小獎,其中包含美國設計界最高榮譽史密森尼(Smithsonian)機構國家設計獎、日本朝日設計獎,許多作品被現代美術館(MoMA)、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等知名美術館收藏。

比較令我感興趣的是他走向藝術領域的歷程。John Maeda畢業於MIT EECS、之後壓抑不住內心的日益膨脹的藝術知覺,將重心轉向藝術領域。向來認為藝術不能當飯吃的他的父親,在這時對他說:「你現在學得夠多了,去做你想做的事吧。」John Maeda前往日本筑波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攻讀設計學位。他首先將自己去電腦化(uncomputerize),致力傳統的設計手法,後來他的指導教授建議他可以加入一些年輕的元素,於是他的科技專長就此派上用場,藉由電腦開創出屬於它的數位藝術。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他在2001年重做學生攻讀MBA,兩年取得學位。

至於為何John Maeda會寫關於Simplicity這本書呢?據說是有一天,他發現simplicity與complexity這兩個字都有"MIT"這三個字母,從此他提倡「簡單」以平衡「複雜」,並成立了MIT SIMPLICITY Consortium,為的是重新定義人與科技的關係,強調簡單並不必然就是廉價或功能少,而是要追求典雅與便利。

看完後,我覺得John Maeda運用許多例子讓人感受到其視覺感知與心理層面的意涵,透過例子為背景,給讀者體會簡單的力量的機會。而簡單與複雜卻只一線之隔,看似簡單的東西,背後蘊含的精神,其實是相當深遠的呢!以下節錄自The Laws of Simplicity一書,幾條令人感到溫暖的設計法則。

1. 減少(REDUCE): 達到簡單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用心割捨。
「捨」得恰如其分,將能「得」到更多。
盡可能減少,隱藏多餘的一切,同時增加價值感。
講究材質、作工,正是簡單哲學。

2. 組織(ORGANIZE): 組織能使複雜的系統顯得比較簡單。
將事物有條有理的呈現,能使「多」顯得「少」。要對付的東西、觀念和功能(及相應的按鈕)若能減少,這種生活將簡單許多。

3. 時間(TIME): 節省時間讓人感到簡單。
一旦被迫等待,生命會顯出不必要的複雜。一個產品(或服務)若能讓人節省時間,一定受歡迎。就算無法縮減時間,也要設法讓消費者減少等待的苦楚。告知使用者一種程序還需要等待多久才完成,是一種「人道措施」。倒數秒數的行人穿越號誌就是一例。

4. 學習(LEARN): 知識使一切變得更簡單。
好的設計必須運用讓人本能上熟悉的感覺,「嘿,我看過這種東西!」好讓人願意嘗試這新的東西。利用相關─轉化─驚喜的技巧,將使用者熟悉的經驗融入產品設計中,讓人自然而然了解產品,甚至產生驚喜的感受。

5. 差異(DIFFERENCES): 簡單和複雜相輔相成。
沒有複雜,簡單就失去價值。如果沒有複雜做對比,我們即使看到簡單的事物,也不能領會它的美妙。最重要的,是掌握「簡單」和「複雜」之間的變化韻律,才能抓住人們的注意力。

6. 背景(CONTEXT): 簡單的周邊事物絕非無關緊要。
我曾經做事非常專注,我的老師尼葛洛龐帝建議我,應該當個照亮一切的燈泡,而不要當雷射光束。太專注會使你只看前面最重要的目標,卻犧牲掉背景的一切。留白也是一種重要的實體。為了增加空白所失去的機會,會因為留下來的東西更受注意而得到補償。

7. 感情(EMOTION): 感情愈多愈好。
在感情重於一切時,不要害怕增加更多裝飾或更多重意義。

8. 信任(TRUST): 我們相信簡單。
大多數人欣然放棄保護一些生活小隱私,以換取更多空閒時間。
但是,為了換取簡單生活,冒險信任機械裝置,是否值得?

9. 失敗(FAILURE): 有些事物不可能簡單。
一個人追求「簡單」的失敗實驗,可能讓另一個人成功創造出美麗的「複雜」。

10. 單一(THE ONE): 簡單是減少明顯的,增加有意義的。
簡單是一種微妙得莫可奈何的特質。

另有三個要點
1.遠離(Away)—只要挪得遠遠的,多就會顯得少。
2.開放(Open)—開放簡化複雜。
3.能源(Power)—少用,會得到更多。

下面這段影片是John Maeda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精采演講,看看他如何把生活、設計、思考看得簡單。


書的官網延伸閱讀: http://www.lawsofsimplicity.com/
John Maeda設計的iGoogle: Simplicity is Complex
中文版投影片: 簡單的法則


Thursday, November 01, 2007

The Wisdom of Crowds

The Wisdom of Crowds: Why the Many Are Smarter Than the Few and How Collective Wisdom Shapes Business, Economies, Societies and Nations 是 James Surowiecki 在 2004 所寫的,主要在探討是否三個臭皮匠能勝過一個諸葛亮,並告訴我們群體的決策思考是比一小群菁英還要正確聰明的,透過群眾的力量,更能蘊釀出創新,解決難題,甚至能準確地預測未來。我整理了以下構成群體智慧的四個重要元素。

1. Cognitive Diversity (多樣性)
Increases range of solutions, Reduces Groupthink

如果一個群體的成員全由菁英組成,即使成員來自各個領域,所做的決策很有可能侷限於他們類似的思考的模式,但若成員在思考層面較為多元,白話來說就是龍蛇混雜,如此群體思考的能見度與廣度將可大為提升,決策也較不容易有盲點,並能趨進各種情況都被涵蓋的程度。此外,多樣性能降低判斷中各種邏輯上出現謬誤的機率,增加正確資訊的選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旦成員構成複雜,就較容易避免從眾的現象產生,任何人的想法都會受到挑戰,群體也就能激發出更多的創意了。

2. Independence (獨立性)
Relatively rare on current web, Reduces Groupthink

每個個體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群體智慧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使錯誤不會綿延地在個體上發生,部分切斷了錯誤訊息傳遞關連性,因而群體的判斷不容易受到誤導。此外,獨立性具有另一種涵義:個體能夠保有演化資訊、產生新想法的能力。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或許會更容易理解。著名生物現象-蟻群的 circular mill 正是因欠缺獨立性導致群體危機的最佳例子。Circular mill 指的是螞蟻在找不到路時,會循著同伴所留下來的氣味前進,而不會去思考新方向。另一個是 1:100 vs. 1000:100000:一百個人裡面有一個人抬頭看天空,可能只有身旁的幾個人會受影響跟著抬頭;但十萬個人裡面有一千個人抬頭看時,雖然同為1:100,卻有可能大部分的人都受到影響。

若群體的成員純粹以旁人的行為作為自己決策的依據,當資訊流量超過某一 threshold 時,自己所有擁有的資訊將會很合理地被隱藏了,或者變得只接受來自外界的資訊。這就是缺乏群體智慧獨立性的一種典型。

3. Decentralization (分權化)
Better decision making

簡單來說,就是讓決策在最接近問題的地方形成,鼓勵竭盡局部知識做到專業化,或者根據週遭情況來做出最適切的反應,或者藉由自身過去經驗使得解決方案能最貼近問題的核心。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型軟體設計的分工,設計流程的各個 components 分屬不同人員來負責。然而,此分權化的概念必須在群體內部具有一種能整合 (aggregation) 溝通各個子集資訊的管道或機制,才能做成一個較好的群體決策。

4. Easy Aggregation (整合機制)
Allows collective decision making

一種將個別資訊轉換成群體決策的機制。白話來說,就是「我覺得你會怎麼做(或者猜想你可能怎麼做),然後決定我怎樣做」的意境,也就是個體們透過內在的文化跟習俗、外在的規範法律或者該種群體的共通經驗等等默契,而自然的整合起來。例如公共場所人群的移動,看似各人按照自己的意識行走、毫無規則可循,但潛在的統合力使得群體能夠自然地找到移動的節奏與方向。排隊、先到先排也同樣是一個例子。

此外,James Surowiecki 提出了,五種造成群體智慧失敗的元素:

1. 同質性太高(Too homogenous):群體組合愈多元,群體智慧愈能展現。
2. 核心性太強(Too centralized):決策模式過度集中於金字塔頂,忽視下層意見。
3. 隔離性太大(Too divided):群眾應該多元,但不能被隔離;隔離使意見無法自由交流。
4. 模仿性太高(Too imitative):楬櫫少數意見,讓群眾不思考就模仿。
5. 情緒性太強(Too emotional):情緒因素(例如:族群、宗教、階級等)都很容易造成同儕壓力、群體情緒失序等。


Monday, October 08, 2007

寫給大家的平面設計書

之前在政大書城看到一本關於設計的書「寫給大家的平面設計書」(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看書名就可以知道它是寫給非設計專業的人看的,主要講述一些設計的基本原則,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原則設計出兼具美感與專業的藝術內容。作者 Robin Williams 透過許多圖例來說明設計概念,將設計由繁化簡,淺顯易懂,很適合像我這種門外漢看。我從網路書店擷取了第一章中,以下幾項最根本的設計原則:

四個基本原則

每一份設計出眾的作品中,都會包含這四大原則,以下我先簡單地介紹說明。雖然我把原則分開來一一介紹,但請記住:每個原則是互相關聯的,單單只應用一個原則的機會並不多。

對比(Contrast)
「對比」的概念是:避免版面上的項目過於相似。如果字體、顏色、大小、線條粗細、形狀、間距等項目完全不同,這個作品看起來就會非常突出。對比常是版面上最重要的視覺特色,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的目光。

重複(Repetition)
在整件作品中,設計重複出現的視覺元素。你可以重複運用顏色、形狀、質感、空間配置、線條粗細、字型、大小、圖像概念等項目。重複有助於架構安排,也能加強一致性。

對齊(Alignment)
版面上的項目不能隨意安排。在同一版面上,每個項目應該與其他項目有某些視覺上的關聯性,這樣一來,整個版面看起來會更整潔、更精緻、更鮮明。

相近(Proximity)
版面上相關聯的項目,要群聚分組。如此一來,這些項目就會成為一個視覺單位,而非數個分散的單元,這有助於歸納資料,減少雜亂,讓讀者清楚了解整個架構。


Friday, July 22, 2005

簡愛 Jane Eyre

《簡愛》是夏綠蒂.伯朗特的成名作,以第一人稱強而有力地敘述孤女簡愛的成長過程與愛情婚姻,表現了純潔、坦率、熱情、愛好真理的女性形象!簡愛掌控主導權,從不斷擺脫依賴的過程中,達到自我實現、自立自強,不臣服於命運的枷鎖,對抗社會加諸於女性的束縛、更不為感情所奴役!另外,從中可嗅出浪漫派、歌德式傳統的精神,女性獨立意識尤為濃厚!

印象深刻的一句,在夏綠蒂描寫簡愛吶喊之後:「靈魂開始擴張、狂喜,帶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解放與勝利感,彷彿掙脫一道看不見的束縛,奮力爬進意想不到的自由之中。」這幾乎可為簡愛的性格定調了!而種種坎坷成長歷程彷彿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來淬鍊簡愛的生命力量!

在傳統觀念裡,女性總被侷限在應該嫻靜的框框中其實女性的許多知覺與男性是一樣的,因過於嚴格的限制而悒鬱,因過於斷然的衝擊而痛苦。女性只要善用她們的專業才能,有塊領域可以盡情施展,其成就是不會在男性之下的!舊有女性只得安份地織縫烹洗的價值觀,那種心胸實在太狹隘了。

一言以蔽之,《簡愛》可視為女性證明其不被剝奪自我的成功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