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st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usic.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usic. Show all posts

Friday, January 25, 2008

Claire de Lune

德布西(Claude Debussy)的月光(Claire de Lune),讓人懷念起大學時期,那段成天獨自窩在圖書館的日子,每天晚上十點的政大總圖,不知道現在是否還以她作為閉館、舒緩人心的曲子。尤其當踏出圖書館門口時,一抹月光灑落在面前,與縈繞耳邊的月光旋律所共同鋪述形成的情境,使人有種沐浴於人間仙境的幸福感。現在聽起來,感到既熟悉,卻帶有距離的朦朧感,那段漫步於政大總圖的日子已離我遠去..

德布西的月光鋼琴曲可說是印象樂派的代表音樂,是貝加馬斯克組曲(Suite bergamasque)中的第三首。印象樂派透過音符為顏料,旋律為色彩,嘗試描摹出心中那稍縱即逝的光影氛圍。月光一曲由靜謐深沉的音色揭開夜裡朦朧的月色,經過水波流轉似連音,讓被夜籠罩的景物渲染上一種神秘、浪漫的氣氛。她始終保持著柔和優雅的姿態,輕輕、清清的,融入夜色,安祥、單純而悠遠地,盈滿心頭。



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愛的可能

愛的可能 詞/曲:李偲菘 唱:葉蒨文

因為你有你的人生 我有我的旅程 在前方還有等著你的人
你會哭會笑會愛會傷神 你會不會敲我的門


Friday, December 07, 2007

Scenes from Childhood

「兒時情景」(Scenes from Childhood)是德國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整理寫給他的妻子克拉拉(Clara Schumann)的曲集。故事是舒曼28歲那一年,因為家裡窮,與克拉拉的感情得不到女方父親的認同而被迫分離,於是舒曼將對愛人的思念之情寄託於琴鍵之間、旋律之中,從指尖流露對克拉拉的浪漫與溫柔,「兒時情景」十三首鋼琴小曲正是在這般情境下所產生的。

「兒時情景」的每一首小曲子都有自己的標題,我覺得標題與旋律都充分表現了舒曼的孩子氣,但其中的技巧與音調卻又不給人幼稚的感覺,並洋溢著純真、濃厚的藝術情感:)。每一首小曲子描述了小孩子表現天真、自然、開心或嬉戲時的情景。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作品15的「夢幻曲」(Traumerei):p,短短的兩分多鐘,用音符譜出了玩累了的孩子們依偎在媽媽懷裡,藉由媽媽唱著的搖籃曲,舒舒服服安安穩穩輕輕柔柔地進入夢鄉的畫面。可以在下面影片中的琴聲中聽見仿似母親在孩子耳邊如織夢般的呢喃,感受溫馨爛漫的氣圍。



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Light Cavalry Overture

奧地利作曲家蘇佩(Franz von Suppé)的《輕騎兵序曲》(Light Cavalry Overture),最令我懷念的曲子,旋律簡單易懂、輕快舒暢。記得國小隨參加樂隊,我是練口風琴的部份,我們參加南區國小組音樂比賽就是以這首輕騎兵作為自選曲,每天利用早上升旗時間與午休時間練習,最後可得了優勝呢!

Suppe的許多交響樂作品可說兼融開朗的義大利情調與優雅的維也納風格,而其最經典的序曲(overture)莫過於《輕騎兵》與《詩人與農夫》了。如果記得沒錯,輕騎兵是根據一位著名維也納詩人的詩所改編而成的輕歌劇,主要描述一支精銳部隊出征的盛況。樂曲一開始以小喇叭與法國號作為出征的號角,接著銅管呼出了蓄勢待發的氣勢,隨後透過提琴展現先鋒部隊穿梭於戰場的答答馬聲,在向主帥回報戰況的信號後,雄壯地展開了全面性的殺戮,令人屏息的短兵相接氣氛瀰漫整個原野。到了樂曲中段,節奏明顯緩和,豎笛聲娓娓透露著弟兄們戰死沙場的哀戚,一天的征戰隨之落幕。喝著嘹喨的戰鼓聲,另一天的激戰展開,節奏再度回到輕騎兵輕快的蹄聲,愈戰愈勇,壯士斷脕的決心將氣勢帶向高潮,最後在所有樂器齊鳴的振奮中,以壯麗之姿,宣示贏得一場漂亮的勝戰。

為什麼會突然想到這首曲子呢.. 最主要是昨天在愛樂聽到,勾起一些回憶,而且,明天得在老闆machine discovery課堂上present social network,超緊張,彷似出征般,用來提振士氣 XD



Tuesday, November 13, 2007

棕髮女孩

除了耳熟能詳的「月光」(Clair De Lune)外,德布西(Claude Debussy)另一首深受大家喜愛的曲子便是「棕髮女孩」(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而這首抒情小品的創作靈感是源自法國詩人路康德(Leconte de Lisle, 1818-1894)的詩集「蘇格蘭之歌」,它是收錄在德布西「鋼琴前奏曲」中。德布西的鋼琴前奏曲集強烈隱含印象樂派的風格,當中每首曲子的主題小字被寫在樂譜的最後面,其用意在於不希望聽眾拘泥於文字的描述性給旋律先入為主的印象。印象樂派的核心精神正表現於此,他們嘗試透過視聽覺的觀摩與聆賞來觸發心中感知的意象,讓聽眾留下對某一事物似有若無的印象,而「前奏曲」自由的表現方法正是傳達這種即興、充滿幻想的獨特感覺的最佳形式。

降G大調的棕髮少女呈現了恬靜唯美的音樂表情,一如曲名,彷若少女輕柔而隨風飄逸的髮絲,幽幽而純粹、自然卻不著痕跡,藉由音符不自覺地引人入如詩似霧的夢境氛圍,非常適合在靜謐夜裡伴隨著一聲晚安使人舒舒服服地入眠。附上米開朗傑里(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版的棕髮女孩: Michelangeli - Debussy -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梁靜茹-崇拜

曲:彭學斌 詞:陳沒 唱:梁靜茹

你的姿態 你的青睞
我存在在你的存在
你以為愛 就是被愛
你揮霍了我的崇拜

我活了 我愛了 我都不管了
心愛到瘋了 恨到酸了就好了
可能的 可以的 真的可惜了
幸福好不容易 怎麼你卻不敢了呢

我還以為我們能 不同於別人
我還以為不可能的 不會不可能

你的姿態 你的青睞
我存在在你的存在
你以為愛 就是被愛
你揮霍了我的崇拜

風箏有風 海豚有海
我存在在我的存在
所以明白 所以離開
所以不再為愛而愛
自己存在在你之外



Tuesday, November 06, 2007

Bolero

來推薦一首我相當喜歡的古典名曲─拉威爾(Ravel)的波麗露舞曲(Boléro)。這首曲子被稱作是「十四分鐘沒有音樂的管弦樂演奏」,也就是曲子裡面的旋律少得可憐,僅僅不過是由許多漸強與反覆所組成的而已。然而,神奇的是,稍微懂得音樂的人只要聽過都會愛上它哩!來,聽看看就知道~ :D

Boléro是拉威爾替俄國著名女舞蹈家魯賓斯坦(Ida Rubinstein)所寫的芭蕾舞曲。故事是有一天拉威爾心血來潮,想挑戰管弦樂團音響效果的極限,於是便以西班牙的「波麗露舞曲」風格為整首曲子的架構,配合各種不同管弦樂器的使用,完成了這兩段主題交響樂。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樂器相同主題竟然前後反覆了九次之多!此外,隨著曲子進行中不斷的樂器加入,其音量也由若漸強、持續提升,彷彿將人的思緒帶入一股帶有神祕東方色彩的氛圍裡,引誘人們的好奇心與欲望,愈入愈深,不安的因子從詭譎繚繞中蔓延開來,直到聽到開水滾了的聲音,才驚覺心中的大小泡泡早已抓狂似地翻滾。

俄國著名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形容拉威爾是「最精確的瑞士鐘錶匠」。就拿Boléro來說,感覺拉威爾對各小節的節奏與速度都經過相當謹慎的度量,將曲子裡面的反覆效果層層堆砌,並且賦予它們不同的音樂色彩,直到對聽眾產生一種蠱惑的魔力,莫名地產生的騷動,甚至燥熱感......



Sunday, October 14, 2007

印象樂派

音樂史上的印象派不論時間、地域上和貢獻皆不如美術史洶湧、影響深遠,但仍是音樂史上重要的一環。印象樂派的大宗師為法國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恰巧與印象畫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同名。印象樂派是何以會興起的呢?得追朔到德布西早期的經歷。1885年,德布西因緣際會與法國象徵主義Symbolism)詩人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有密切來往,當時印象主義繪畫與象徵主義文學等文藝運動正匯集於此,德布西因此接觸到了許多著名的詩人與畫家,耳濡目染了他們的創作經驗。1889年,世界博覽會在法國巴黎,德布西在那邊聽到了印尼甘美朗Gamelan)的音樂(印尼爪哇、巴里島傳統鼓鑼合奏團的總稱),驚覺原來不受大、小調性約束的音樂,其和聲竟能變化營造出各種氣氛,於是德布西頓悟出創新的合聲方法,因而產生了融合視覺色彩與光影的作曲技法。

相較於繪畫上的「印象派」之名源於畫展上畫評對莫內《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 1972)的評論,音樂上的「印象派」同樣源自大師之手。1887年,法國巴黎藝術學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評論德布西送審的管絃組曲《春》(Printemps, 1887)之曲式架構模糊不清,與繪畫上「印象主義」的精神雷同,因此德布西的音樂就與「印象派」脫離不了關係了。但聽說德布西本人並不喜歡自己的音樂被這樣稱呼。

在繪畫上,色彩是視覺藝術呈現情意的方式之一,而印象「樂」派的作曲家,也試著將音樂做類似的「印象」表達。由於受到繪畫的影響,作曲方式不再偏重於純粹情感抒發與故事性的講述,印象樂派發展出來的創作觀念在於如何營造聽覺感受上景物氣氛的呈現。從創作面來看,印象畫派感受光線所造成的明暗、色彩變化,對顏色的運用與以往的方式有顯著的不同;印象「樂」派的作曲家則藉由不同的樂器、新的和弦結構與進行方式,來呈現音樂色彩。作曲技巧上,不再拘泥於傳統的抒情旋律,甚至推翻大、小調音階,讓樂器能完全呈現自己的音色,創造較無起伏的旋律、不規則的樂句、不清晰的曲式結構,把和聲視為色彩效果的運用,而不再以其功能性為考量[1]。如此創作出來的音樂,才算得上是營造主題氣氛而非單純的陳述。

儘管許多文獻對於印象樂派與印象畫派的關係有所著墨,但對此二者間的關連並沒有較具系統性的歸納整理,多數僅僅是敘述式強調關係之存在性,或者簡單說明在印象樂派的音樂裡,哪些音樂特徵的描繪是光影色彩的呈現。例如德布西著名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Prelude to the Afternoon of a Faun)(Books 試聽)(曲名來自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的田園詩《牧神的午後》)中,找不到較為明顯的曲式,而且在樂句中各種拍號的變換十分自由,使得傳統的重拍、節奏感變淡,甚至難以感覺得到;此外,這首曲子開頭的主旋律是由長笛而非傳統上由弦樂器奏出,並以半音階的形式呈現出慵懶卻不乏細緻的情調,雖然少了以往清晰、明確的主題感,但配合上各種樂器音色的巧妙結合,使之與印象「畫」派的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於德布西的音樂,除了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外,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月光》和《棕髮少女》了,其他代表作更有管弦樂作品《海》與《夜曲》三部曲等。另一位著名的印象樂派作曲家則是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

[1] K. Marie. Stolba,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usic (3ed.), McGraw-Hill Companies, 1998.



Sunday, October 07, 2007

Music Search Engine - Musipedia

Musipedia - 一個以 midi 為主的音樂搜尋引擎。(簡體中文版)

Musicpedia 主要是搜尋它自已的資料庫,不過也可以對整個 web 做搜尋!它的搜尋技術平台是用 Alexa search platform。如果印象中有段旋律,但卻不是明確地記得是哪首音樂或歌的話,可以拿它來嘗試找看看。它提供了四種搜尋方式:

鍵盤輸入搜尋 (Keyboard search)
在上面的鍵盤一個一個音按好之後搜尋即可,網頁下方有使用方法

弦律輪廓搜尋 (contour search)
這部份它是使用一種叫做 Parsons Code 來當 Melodic Contours。簡單來講,就是利用連續音的起伏,當下個音比現在這個音還變高時,就 encode 成 U, 變低則為 D, 不變則為 R,當然,每首音樂的第一個音若拿來編碼,可能造成不準確,因此,在 Parsons Code 中,第一個音以星號 * 來表示。

哼唱搜尋 (Sing or Whistle)
可直接用錄音的, 或者要唱還是吹口哨都可以。

節奏搜尋 (Rhythm search)
按下 Start Tapping 後,就可以利用鍵盤敲出節奏來搜尋。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它如何比對 midi 的相似度,主要使用 Editing distanceEarth Mover's Distance

Musipedia 的前身是 Melodyhound,由 Rainer Typke 從 1997 年開始規劃建置的,直到 Wikipedia 出現後,2006 年時,這個音樂搜尋引擎才改名為 Musipedia,並且也開始能夠搜尋 WWW 上的 midi 音樂。Melodyhound 目前還是可以使用的。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城裡的月光


唱:許美靜 詞/曲:陳佳明

每顆心上某一個地方 總有個記憶揮不散
每個深夜某一個地方 總有著最深的思量
世間萬千的變幻 愛把有情的人分兩端
心若知道靈犀的方向 哪怕不能夠朝夕相伴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 請溫暖他心房
看透了人間聚散 能不能多點快樂片段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 請守護它身旁
若有一天能重逢 讓幸福撒滿整個夜晚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07

Notes of jMusic (1) - Basic Structure

jMusic is a programming library written for musicians in the Java programming language. jMusic is designed to be used as a compositional medium, therefore it is primarily designed for musicians - not computer programmers. However, many people find jMusic a useful API for music software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for digital instrument making.

Score (Contains any number of Parts)
|
+---- Part (Contains any number of Phrases)
|
+---- Phrase (Contains any number of Notes.)
|
+---- Note (Holds information about a single musical event.)

Notes (jm.music.data.Note)
Contain information:

1. Pitch - the note's pitch
2. Dynamic - the loudness of the note
3. RhythmValue - the length of the note (e.g., Crotchet)
4. Pan - the notes position in the stereo (or more) spectrum.
5. Duration - the length of the note in milliseconds
6. Offset - an deviation from the 'normal' start time of the note

Notes with a pitch of the minimum integer are rests, those between 0 <> 127 are exactly the same as normal sounding notes numbered like the MIDI specification. Notes with a pitch specified as a double value, e.g., 440.0, are frequency values for the note pitch. In general, note pitch refers to the chromatic key number (as per MIDI) as an int and the note frequency refer to the value in hertz as a double value.

Phrases
Every Phrase objects contains a list of notes. The list that does all these things is java.util.Vector.

Parts
Part is a class that surprisingly enough holds the notes (in phrases) to be played by an instrument. A part contains a vector that contains lots of phrases (sound familiar). A part also has a title ("Violin 1" for example), a channel, and an instrument.

Scores
The Score class is used to hold score data. Score data includes is primarily made up of a vector of Part objects. Commonly score data is algorithmically generated or read from a standard MIDI file, but can also be read and saved to file using Java's object serialization. In this way a Score's data can be saved in a more native context. To find out how to read from and write to standard MIDI files or to use object serializationcheck out the jm.util.Read and jm.util.Write classes.

// give this class access to the jMusic classes
import jm.JMC;
import jm.music.data.*;
import jm.util.*;

/**
* This is the simplest jMusic program of all.
* The eqivalent to a programming language's 'Hello World'
*/

public final class HelloWorld implements JMC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reate a middle C minim (half note)
Note n = new Note(C4, MINIM);

//create a phrase
Phrase phr = new Phrase();

//put the note inside the phrase
phr.addNote(n);

//pack the phrase into a part
Part p = new Part();
p.addPhrase(phr);

//pack the part into a score titled 'Bing'
Score s = new Score("HelloWorld");
s.addPart(p);

//write the score as a MIDI file to disk
Write.midi(s, "HelloWorld.mid");
}
}


Monday, July 18, 2005

郭德堡變奏曲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郭德堡變奏曲

巴哈替學生郭德堡寫的,讓小樂師郭德堡替一位伯爵以曲療傷。

主要由主題詠嘆調(Aria)和三十段變奏曲組合而成的。它的「變奏」並非只是在主題加上裝飾而已,好像是用合聲與音調的轉化(我也不太清楚 XD)長度和體裁上非常自由不受限制,叫做「自由變奏」Aria在馳騁的變奏前後呼應,緊扣詠嘆調主題,給人圓滿完整、並充滿秩序的結束感!

其實菁華是前後主題詠嘆的莊重抒情:左手鞏固樂曲的基礎低音,賦予曲子沉穩的合聲感;右手則讓如歌的旋律於其上緩緩吟唱,這段真是百聽不厭!而且非常有紓壓效果!好像充滿著分擔痛苦的力量!還有安眠的感覺!很適合睡覺前聽!

主題之後,三十段變奏各具特色地展開豐富的變化:有的爽朗明亮、有的輕快如精靈、有的溫暖靜謐如夜曲般撫慰人心...這些起起伏伏的樂段好像是對主題深刻的進一步探索與發揮..巴哈的創意與音樂靈感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好棒的音樂 ^^

史懷哲博士還曾說過:「這是巴哈所有作品中最接近近代鋼琴藝術的,如果不知道作者,光看樂譜可能會以為是貝多芬的作品呢!」



Monday, January 24, 2005

降E大調夜曲

深入夜晚的開始,從蕭邦的降E大調第二號夜曲。令人不忍割捨的玲瓏美麗。
(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9 No.2 - Chopin)

無論何種心境,總是再熟悉不過的旋律,耳語般地說:
「暫時停下來憩息吧!聆聽著我為您獻上的夜,曲中的性靈…」
「儘管享受,從現在起,這個夜完全屬於您,深沉中的靜謐,
用我最動人的音色彷彿水晶般晶瑩剔透,過來吧……」

恬靜的划過夜,不著痕跡…
然而卻透露著絲縷般連綿不絕的淡淡憂愁,似是有所牽掛。
婉轉的情思離兮之間,似乎欲言又止…

優美的鋼琴旋律描繪自然的夜色,也傾訴著心靈話語…
三連音勻稱的假飾下,的確短暫遺忘當下回味過去了,
溫婉柔約地把一切痛苦拋諸腦後。
穿插的裝飾音,牽連著主題反覆出現,原來夜在流動!
期間有兩段略帶冥思而紓情,還能順暢接回主題,始終無法忘懷嗎?
尾聲熱烈的高音,將整部曲拉向極致,不知覺地勾回靜謐的夜…

平緩的語氣在睡前說著一段故事,委婉恰如漣漪交錯,
最後仍是還給一池如止水輕顫的哀愁。

如此詩意怎麼令人無法不融入,愛不釋手…


Sunday, January 23, 2005

降B小調協奏曲

此刻,Tchaikovsky 的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繚繞耳邊。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r)

一連串的艱澀指法直壓的喘不過氣,確也為它譜出了優雅的曲段。
我努力試著去其中感受存在過的豪放與索性,
卻停留在第二樂章傷感的單純,迴盪再迴盪。

第一樂章的執著不忘初衷,那是我所認定的堅持!
請不要多想什麼,聽!聽就好!聽就好了!
就儘管忘情於最真實的當下那刻,帶你滑入行板般的單純,
引領我到迴旋式快板的第三樂章,
噢!第三樂章該有的一如其他古典浪漫派的澎湃呢?
被納進不知盡頭的迴旋末端了吧...

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的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我會繼續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