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st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education.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education.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May 07, 2005

不一樣的眼光

很多時候我捫在思考一個問題時,都會以一種「不自覺的慣性」來看待,也就是假定一個目標或角度,然後如堆積木般,step by step,依照對與錯的邏輯推理來架構。我們學電腦的思考方式,就是這種「垂直思考」的一種典型吧!而多數理工在基礎知識的建立過程,有可能也是依循這種模式...

這樣似乎會影響一個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有許多並不是它所能夠處理的當的!必須透過非傳統的方式來找尋可能出現的最好答案。得跳脫出邏輯的框框,從凌亂散置的積木中,找出他們之間的相關性;是一種水平思考,或說是一種自由聯想?不過這種水平思考是不是可行的,我想還是得藉由邏輯才能驗證吧!

換個角度就是說,若是有一種荒謬的想法,只要先不心存「對錯」的判斷,而用一種「有趣」的心態去聯想,常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而所謂的「教育」,其實就是學習用某種眼光,從某種角度去看問題。雖然說人不學不及義,但是,人必然會受到學習經驗的影響,在心裡面會產生一種固定而僵化的觀念,變成以「不自覺的慣性」來觀察問題...

我想,許多偉大的創作或發明,都是打破這種固有的思維,以一種「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才想到了別人想不到的吧...



Monday, April 18, 2005

教育問題探討──發展心理學 (2)

延續上禮拜的發展心理學。

印象很深刻,那是我要上幼稚園的第一天,我捨不得踏出家門,那是第一次得獨自離開到家以外的地方生活,我是被媽媽和奶奶哄上娃娃車的,之所以印象深刻是我的嚎啕大哭,那種因為脫離長期依處的環境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就如同剛出生「呱呱」墬地離開母體懷抱一樣,得重新適應另一個陌生的世界,開始學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自己獨立,這對於一個幼小生命的心靈是多麼大的第一步踏出!其實現在回想起來,不僅在上幼稚園有這種面對新環境新生活的焦慮恐懼,在我上小學和國中時,雖然知道學校離家裡很近,但這種負面情緒在一開始仍持續存在著,算是學習如何適應環境的能力吧,到了高中要上大學時,竟然突然轉變成很想到外地求學,看看完全不同的環境、認識各式各樣的人、想要一種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的生活!這微妙的心理轉變與接受教育潛移默化成長的結果,是自己最初沒有想過的!以前沒有想過現在會如何,或者說,以前想著未來不想怎樣,結果自己所不想的事情卻活生生的轉移,將自己納入其中,一段時間後才恍然自知,這很類似之前書上看到的「伊底帕斯效應」(因為做出了對未來的預測,導致預測本身成為了事件的變數。由於人們是利用過去的經歷、記憶作為下一步行動的依據,及預計未來的事情發展,並真誠地相信這種預計,故此會尚未發生的事情當作真實。)

我認為,不論學習什麼事物道理,第一步必定是對於環境的適應,藉由不斷嘗試與探索的過程去感受「它」給自己感覺,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與反應,看自己是否能夠接受、這個環境是不是真的能夠提供自己所想要的,然後漸漸熟悉它、接受它、融入它,在建立起對於它的信任後,不知不覺它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生活的主體了!也由於這個信任的基石,自己能夠在這個環境中自由自在的學習新事物、瞭解人生各個階段的道理。整個學生時代我覺得就是在培養這種適應熟悉的能力,那絕對是書本上所難以表達而必須親身體驗的!或者應該說,這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吧!

從另一個較輕鬆的角度來看,人對於人事物建立起信任後,總是會產生情感,好像這個與環境互動、生活於其中的過程是一種不斷絲織的動作,到最後自己與環境裡的一切緊緊相連、環環相扣而離不開了,又偏偏在這個時候,鳳凰花開,「畢業典禮」的人生儀式,使我們得活生生地離開這個好不容易培養出默契的地方,也難怪許多人在各個階段結束的典禮會有所感觸而落淚了。



Monday, April 11, 2005

教育問題探討──發展心理學

這次主要是在發展心理學,我覺得老師上這段課非常生動超級有趣!而且它的內容也非常吸引我!原來我們整個人生從在媽媽的肚子裡到老年,成長發展過程的心理轉變,都是在他範圍之內,其中最主要的是兒童與成人心理上的差異,以及在各個階段遭遇心理障礙時,該如何適當應對處理。

首先,真的應該好好感謝我的媽媽!懷胎十月真的是最常辛苦的事情!對母體身心的那種煎熬,為孩子不知道犧牲了多少,而且因為胎兒是依賴母體而生的,母體於外界事物發生的種種,間接或直接對胎兒必定都有影響,可以說與母親身心狀況息息相關。如果我的媽媽沒有在懷孕這十個月裡完全以顧全我為出發點考量的話,大概也沒有現在的我了吧!在我懂事之後,我才逐漸了解女生懷孕生小孩的辛苦!又或許我不是女生,一定不可能有像女生那種切身經歷的感受吧!而且從課堂上也知道,在懷孕時期,母親若多接觸美麗的事物、心情保持輕鬆愉悅自在,對孩子絕對有正面的影響,將來生下來的孩子也才會有較健康的身體與對於外在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後我的另一半如果懷孕,必定體貼她對生育下一代責任的承擔,並給予最無微不至的照顧!

在孩子生下來之後,也就是「先天」遺傳基因控制完全確定之後,應該是所謂「後天」影響的開始吧!(其實後天應該是從受精的那一刻之後就開始了)是從所謂的嬰兒期開始的,其實在上課之前我從來不知道一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是如此神奇地從對實體物件的摸索開始的,脫離母體後的獨立是從以母親為中心向外試探與對自我的逐漸認識建立起的。用「摸索」這兩個字最貼切不過了,藉由摸索感受世界的存在,藉由摸索了解自己身體生理各種功能,並從母親的呵護與認同中得到對於這些「新奇」事物「信任」,對!就是信任,信任讓孩子跨出對於學習的第一步!也因為這階段是孩子認知雛型建立的最根本,一定要花很多時間在孩子身上!這對孩子影響非常大啊!看到許多新聞報導的:孩子一出生就被丟棄、不被照顧之類的,就覺得好可憐…他們的父母心中根本沒有愛啊!那這孩子以後該怎麼辦呢?這些父母應該來上發展心理學的課,讓他們知道他們到底在做什麼!實在非常討厭這種人!

言歸正傳,在嬰兒期如果能提供一個安全又能讓孩子摸索學習的環境,引導孩子各種認知雛型的建立,並以耐心多與他們互動,這個孩子在將來才會有更完全的人格發展啊!想想我曾經受到爸媽這樣的照顧,是多麼幸運、幸福!



Monday, March 28, 2005

教育問題探討──教育心理學

今天上的內容是關於心理學的部份。老實說,在大學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有「教育系」這個名稱,以為當老師的就得去師大、師院、或是純學科的科系(如中文系、英文系、數學系之類的),直到來到政大之後才知道有教育系、才知道原來教育也是一門科學,也在後來和認識的教育系同學聊天中,才知道「教育」的重心並不全然在教學生一些知識。

韓愈《師說》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可以說是我國在早期對於一位老師職責的論述吧!而此一論述的生命力在於某種程度上,韓愈提示了教師的職責這一客觀真理。韓愈所說的「傳道」當然指的是傳儒家之道,傳儒家修身、齊家治國評天下之道;授業是指講古文六藝之類的儒家經典,受到文化知識方面的教育;解惑則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解答學生在「道」與「業」兩方面的疑惑。他認為上述三項任務是緊密相聯的,但傳道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傳道是目的,是方向,授業與解惑是進行傳道的過程和手段。三者是有主有次前後有序,職責分明地闡述了教師的工作,在當時起到了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開創一代師風的作用。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具備「傳道」的能力,一位老師在有心幫助孩子之前,首要之事就是對於學生的認識與了解,認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心理狀態的變化以及成長歷程中對外在事物的體會與變化,了解他們所欠缺的是什麼、所想要的是什麼,並能試著從他們的角度思考、感受他們的感受。除此之外,我覺得更有幾個地方是必須以心理學為基礎才能建構出「傳道」能力的:

  1. 如果對於孩子小時候的成長歷程、心理生理變化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麼設計出來的課程將使學生難以接受而感到徬徨,變成一種完全負面的無效果,而且若要設計出有順序、有層次的好的課程,沒有深入研究是不行的!
  2. 藉由瞭解孩子心理的能力,老師才能夠從個體個別的角度切入,去對孩子在各方面的適應與對於學習的態度有所掌握,進而給予幫助,產生正面影響。個別的輔導我認為是一位老師絕對必要的!
  3. 教導孩子在面對問題時,如何思考應對,這些心靈課程都是建構老師本身心裡是否有「物」,而且能不能以清楚明瞭的方式傳達給孩子,因為它是一種內心交流,非如同知識般的表現方式啊!

從一個老師能不能走進孩子學習成長過程的變化心靈,就可以大概了解這位老師對於「傳道」的重視與能力。而從傳道中,看見了心理學在教育上的影響。難怪我那位教育系的朋友要雙主修心理系!



Monday, March 21, 2005

教育問題探討──教育的目的

這次講的是教育的目的,我覺得老師講義以及上課的內容將教育的目的以分門別類的方式條列得面面俱到:

  1. 教育只是想成是一種扣除所有關於教育意義內容的職業,那它的目的可能是賺錢的活動;若以同樣面向的另一角度,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一如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說」,這樣教育就成了一種生活,一種經驗的累積與重組,除本身外,並無其他目的,我認為這是種較為深層的精神,同時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內心所應具備的。
  2. 就時間性來看,教育給我們的影響,傳遞舊有知識、觀念、文化,好像在為我們奠下什麼基礎一般,我認為這樣可能侷限了一個人對於生命自由發展的可能性,我們在潛移默化中被迫以固有思考模式來創造未來的生活,也許這是最能適應當下社會環境風俗的歷程模式吧!又或許藉由先人的智慧,加上自己本身的想像力能激盪產生更好的東西。這樣似乎有點矛盾…
  3. 為何自己要接受教育?這種對於教育目的的闡釋是一體兩面的。自己接受教育在於提升自我,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好人」,並能自我實現、發揮潛能、成為自己,個人這麼想,這樣就是教育對於個體的目的啦!在一個健康社會環境中,我這麼想、你這麼想、他也這麼想,如此形成一種正向積極的力量,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自己的本位上努力,國家社會自然進步繁榮,這一連串環環相扣,也造成了教育對於群體的目的,不是嗎?

由教育的目的可以衍生至教育的目標,老師上課所提到的「認知、技能、情意」三大領域。其中我對於認知領域的階梯式六項層次很感到興趣,「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這些名詞我都聽過,沒想到在教育領域中的結合可以產生如此的概念:次序性地循序漸進、重基層的紮根工作、不以現狀為滿足而往高層進展的企圖心。這種概念對我的目前的學習給予了不同的思考方向:書本是知識,藉由上課老師將它介紹給我們並加以說明,我們得先去理解該主題的意義及內容,才能將其化為己有,並進而以此為基礎進入應用的領域。我想,每個人在學生時代均投入許多心力在這三個層次,藉由成長階段的思考能力逐漸提升,我們以所見到的表象中心,向下探究其來由,向四周結合相關知識並理解,最後如同小種子具備生長該有的要素後,便能無限制地向天空往上發展,也就是創造更多原本未知的事物,也帶給這個世界更多的可能性,這正是在教育對於群體發展後給予個體的正回饋啊!



Monday, March 14, 2005

教育問題探討──教育與教化

一直以來,我認為在「有意」或「無意」情況下對人的正面影響,均屬於教育的範疇;直到今天上課,老師說「有意而且正向的安排」才算是教育,而「有意兼無意的正向安排」是屬教化的範疇。於是我思考:為何如此區分呢?由於有無「適當的環境內容與方法」、「受教者」、以及「預期目標」等因素,這樣的劃分可明確並嚴謹地將教育限於個人,教化則兼及社會;教育以未成熟者為對象,教化兼及成人;教育有年限,教化無窮期。這些差別可以由「育」與「化」略見一二,我查了字典:「育」--生產、撫養,「化」--改變、教導向善。如此就很明顯為合有如此的差別了!

上課聽老師提到了前陣子的一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聽老師的描述似乎很不錯看,所以就去借回來看了,下面是我看完後的心得:

馬修以最純淨的音樂為放牛班帶來了春天,
純真動人的歌聲溫暖了孩子們的心,更扣住了所有人的思緒,
感動、感慨、感傷的旋律縈繞心頭,久不散去…

馬修:「完全契合著節拍,在莫耶奇的眼裡,
我突然領略了很多東西,自豪、被諒解後的喜悅、
人們對他的肯定、與第一次懂得去感激…」

不只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時時刻刻都面對著無形巧妙的機會,
去實現讓世界更美麗的計畫,然而能否以最真誠、最自然的心去接觸與了解?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動,
但其中也許都隱藏著影響一個生命的抉擇。
我們是否釋放了傳遞希望的曙光給身旁的人,
還是不自覺讓這機會給溜走,只留給這世界更多的冰冷?


我相信這世界上許許多多的老師也仍不斷在學習,藉由與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互動的過程中,累積經驗,是一種自身成長的歷程,如此說來,老師對孩子以教育,而孩子對老師是以教化了!老師的「老師」是孩子們啊!



Monday, March 07, 2005

教育問題探討──何謂教育?

到底什麼是教育呢?每個人心中的答案必定不同,我想這是因為每個人從小到大所接觸的生活環境不同。在不同環境下誕生不同價值觀,於是對於「教育」,大家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因為我們是經歷不同教育環境而來的。

聽著大家對於教育的看法,最普遍的是「教育是一種對於未知的了解、生命必經的成長、適應現實環境的改變」。確實如此,從我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現在,甚至到不知何處的未來,時時刻刻我們接受教育所帶來的行為上、思考上的改變,以至現在大家可以說出不同的想法,它的潛移默化若非用心去思量是不容易感受出來的。另一方面,我覺得教育是一種不斷去蕪存菁的過程,打個比方來,教育就好像人從嘴裡吞下食物,我們的胃腸將食物最精華也最為身體需要的養分吸收起來,有了這些營養,我們的生命運作才得以延續,同時也將身體之中剩下的那些過時的廢物排泄掉,如此才能吸取更多生命必需物。這種汰換的過程正是我們不斷因外來刺激產生變化而帶來的「教育」吧!

課堂上,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教育是一種由『無知』到『知無』的過程」,這句話說的真棒啊!相信也同樣震撼了當場每位同學的心,而潛移默化之神奇,也許就是這此處,這位同學所說出來的話竟能使大家打從內心產生共鳴,我們若非接受過教育,恐難體會其中之意涵。「無知」,並不只存在於兒時,對於知識、為人處事、乃至於大自然的運作、宇宙的奧秘,我們無時無刻都處在一種無知的狀態,若對於某一方面的事物有所了解,那可能只是暫時的,因為這個世界正對於我們未知的領域不斷地在拓展,我們所知道的可能是過去幾年的資訊,舊的資訊,然而,幸運的我們接受了教育的薰陶,教育最大的貢獻正是在此,引領我們從被動的填充無知,到主動的追求知無,這樣說來,整個人類文明的所有演變,維繫的無非是「教育」了!試想人們不懂得向未知進步而拘首於原地不前,那未來又在何方呢?

教育問題探討,我想應該是教導我們該以何種心態、角度、方式去面對或解決現代文化潮流與正統教育理念的衝突,到底課程如何規劃才能有效且有效率達到傳授的功能?到底教學心態與內容該如何調整才能適切的向下教導?到底該如何訓練與輔導才能使一個正在學習中的人保有正確的方向?而面對社會現實與時代進步所衍生的補習、憂鬱、兩性、網路等等問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與省思呢?我想這些都是迫切地等待且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的。

盼能從這門課,學習更多元的「知無」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