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st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hinking.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hinking.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試想另一個我

試想另一個我,那個和我現在走完全不同的路的我,在那個再也不可及的人生岔路上。

如果,當初決定沒有唸博士班,這一年多以來到現在,又是怎樣一番光景呢?肯定的是已經退伍了,正在找工作,或者已經在工作了。順從心之嚮往,我會到能夠正常上下班的地方,過著規律的工程師生活。也不是沒有學技術、練程式、做服務的熱情,我可以做個稱職的員工,工作之餘寫寫想自認有趣的東西,而自得其樂。如果恰好在家鄉工作,可能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平時晚上或假日更能夠帶家人出去走走,如果工作與非工作能夠分離的話。我會在社會上認識和現在完全不同的一群人,他們對於生活與工作的看法可能與現在的完全不同(現在平時接觸的是學弟妹或老師居多),有了這些接觸,我又會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呢?又或者我會認識未來的老婆?哦,不,大概不會那麼快吧。

我真想知道另一條路通往何處,即使選擇已下、再也無法回頭。因為,總覺得另一條路的我,也是一個自己可以完全接受的我,能夠不後悔的我,也許不知道能不能夠更快樂的我。這個人生岔路,真的改變了我接下來的人生?另一條路上的我,你可以回答我嗎?你可以回答我到底這麼在乎這個岔路是為了在在乎著什麼嗎?要怎麼做才能讓我不去思考這分岔點對自己的影響呢?

另一條路上的我,是不是也在想現在這條路上的我呢?


Friday, June 27, 2008

Me

總覺得自己的性格很適合活在古代,那種資訊不流通的、不會有太多選擇的時代。這樣似乎間接表示自己不合適唸資訊領域?

我喜歡慢慢的、靜靜的,喜歡像寫毛筆字時,「點橫豎勾挑撇捺」的意境。我很需要呼吸,身處追求效率境地中,總儘量讓自己保有幾絲抬頭仰望天空、雙手攤開深呼吸的機會,然後想些什麼。我很保守,無論面對的是小抉擇或大關卡,總會去走自己熟悉的路。另一種說法是,我很固執,不想接受改變。我很容易滿足於現狀。另一種說法是,沒有危機意識。我經常幻想生活在鄉野山林之中,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我是個很孤僻的人,但依賴心又很重,而且喜歡與人互動。還有,我很理想化,圖總是畫的很大、很圓、很多色彩,從沒想過能否做得到。

到底哪條路才適合我呢?


Thursday, December 27, 2007

Paris, Je T'aime

好喜歡這部片。:)

在這部電影中,你有十八次機會細膩地感受發生在巴黎的不同生命片段,或者說是去品嚐這場「流動的饗宴」。這些片段本身都蘊含於豐厚的文化背景與獨特的導演風格,於是光影流轉所留下的記憶軌跡可說是相當明顯而深刻,黑色幽默、羅曼蒂克、光怪陸離、美醜善惡、離合聚散;親情、友情、愛情;東方與西方;宗教與種族;真實與虛幻;人的故事與地方的故事...當你看到撲朔迷離,彷彿離它越來越遠之時,巴黎的都市意象就在這裡了。雖然這些片段是如此短暫,但各個都像是才剛要開始的故事...

Place des Victoires

痛失愛子的母親,在午夜的勝利廣場上與兒子重逢,如夢似真的擁抱給了母親活下去的勇氣。一個人的生活重心可能不是自己,而在於一種能夠讓自己找到存在感的「習慣」或確定性的「被需要」,這使得在被迫「失去」時,分外哀傷。一段情感的失去,並不代表愛隨著消失了,只是它用另外一種形式存在著;或者說,失去只是,你將它傳遞給了另一個人;或者說,同時你也獲得了什麼,只不過你現在還不知道。

Loin du 16e

沒有人與人的對白,只有隔著奔波畫面的,時空的對白。兩個搖籃,兩次哭聲,不同時空,同一首曲子,母親的愛蘊含於溫暖柔和的歌聲,而旋律卻擁戴著哀傷與思念的音符。令人無奈的社會真實面下,貧富差距中的親情,顯得好微弱,又好耀眼,好感傷,又好美麗。

Bastille

「當他領悟這都將是最後一次後,連平凡瑣事也變得風味獨具。」令人心碎的紅色外套。罹癌即將死亡的消息,改變了一對夫妻的關係,從原本的冷漠到相依相憐,遽變,毫無理由地將破損的情感修復了。那,什麼是真愛?它又長得什麼樣子?「當她死在他的懷裡,他的感情從此昏迷,不再醒來。」腦海中,一個無可取代的人的記憶,縱使時間流轉,仍會永遠清晰,在它與現實相應的一瞬間,往往讓人心頭一顫,陷入記憶中的某段光景。

Tour Eiffel

眼見為憑嗎?沒看見就表示不存在?我們不是他們,但我們不能去否定它存在的真實。他們不被你所認同,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值得被尊重。一對不被理解的默劇演員,從旁人看來他們荒謬至極,但這確確實實是他們正在經歷的生活。我們看見的並不一定是他們所看見的,同樣地他們看得見的我們不一定見得到,既然這樣,又怎麼能畫地自限、自以為是的認為什麼呢?他們只是以另外一種方式--模仿,來重新詮釋巴黎、賦予理解巴黎的另一種角度。而且,怎麼連這麼可愛的小孩,也因此受人嘲笑呢!?

Père-Lachaise

「就這樣讓她溜走,你會死的,死於心病。那會是本墓園最差勁的死法。」王爾德(Wilde)的鬼魂說,黑色幽默十足。女生要的是什麼呢?一點浪漫、一點用心、一點呵護、一個擁抱。一個懂她的人。沒有人是完美的,金錢之外,對任何一種關係的久長維持,最重要的是彼此能否接近對方的頻率而彼此理解吧,發現彼此的差異,從理解、認同、接受、到欣賞,默契與合諧在磨合的過程培養而形成。一種"I love him in his way"的美麗境界。

Faubourg Saint-Denis

"Listen. There are moments when life calls out for a change. A change. It is just like the seasons. Out spring was wonderful. But the summer is over. For a long time. And we missed the autumn. Now suddenly, it is cold, so cold that everything freezes. My heart stopped. Our love fell asleep, it was surprised by the snow. But those who are sleeping in the snow, do net notice death. Keep well."

這段自白的真實感撼動人心..倒敘的運鏡手法,呈現出確實發生過,但逝者已矣的沉重。你無法不去面對,因為那種壓迫性的存在感活生生地矗立在你面前。這段故事的導演以一種簡單明快的剪輯手法,讓兩人從懈逅、相處、相戀、爭執、到疏離又合好的經歷,與背景音樂反覆衝擊映暍著,而男孩急促的口白,表現出對於這段感情的焦慮、不安、不捨。視覺空間感與聽覺時間感交相營造出一種相當強烈的敘述性詩意。「你有在聽嗎?」「不,我正看著妳。」

14e arrondissement

幾句厚重的美式法語,道盡了一切。「獨自一個人坐在陌生的國家,遠離我熟悉的人們與工作,我突然有了一種感覺,就像記起了某件我從不知道的事,或某件我總在等待,卻又說不上來是什麼的東西,可能是件我已經忘記的東西,或是我人生中已錯失的事物,不過我同時感受到了,快樂及悲傷。也不是那麼悲傷,因為我感受到自己真實的生命力,是的,活著!。就是從那時起,我愛上了巴黎,也覺得巴黎愛上了我。」一次次的旅行,一個個陌生的國度,像是一次次對生命的重新洗滌,沉澱,讓你發現更多體悟。

最後一幕鏡頭帶得很漂亮,原來並存於這個城市的不同故事正在彼此間交錯上演,而自己也不經意的在別人的故事中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你知道嗎?其實,你與我正在共同交織一段故事。而巴黎,正是這些人事物相遇形成的一個故事。

La Même Histoire 《相同的故事》

那麼 是什麼無法解釋的東西
連繫著你我
那反覆交錯分不開的命運
又將帶我們到什麼地方

我們順著風 隨著時間前進
我們日復一日活在
我們的慾望 我們的愛情中
不斷前進卻不知道
我們始終
活在相同的故事裡

那麼 到底是什麼
將我們分開
又讓我們偶然地再度相遇
為什麼在這個無止盡地迴圈裡
有那麼多邂逅、分離


Saturday, December 08, 2007

懂得

從前覺得要敞開自己去面對其他人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某些情況下,人與人之所以有距離、難以接近,是因為怕受傷嗎?所以為了保護自己,把自己包裝起來,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這樣比較不會受到傷害?我覺得武裝自己是容易內傷的,當自己所關注的範圍縮得很小時,容易因為他人說的一句話而去反覆思量,去想自己說的話得不得體,只要一點差錯,就感到好痛。大學以來,幸運遇到了與自己頻率很接近的朋友,我漸漸懂得敞開自己,感覺更自在愉快,也因此更能與人親近。好像我們生命的內在,真正能傷害自己的,只有我們自己。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是張愛玲寫給第一任丈夫胡蘭成的信中的一句話。怎樣才是懂得呢?是「將心比心」。所謂「同情共感」與「同理心」,我想是轉換立場、變化思維的角度,將自己投射在對方的角色之中,感受對方的感受..人與人互動中所造成的許多誤解,我想是來自對彼此不夠了解,用自己的思考體系去看待別人、套用在他人身上(以自己為出發點,對於他人根本一無所知)。每個獨立個體的成長背景、環境與際遇全然不同,如果沒有稍微深層的互動與認識,「錯認」是很容易產生的。另一方面,我覺得很多人都缺少了一種主動式的「傾聽」、去認識他人的想法,並且給予適當的認同與回饋。我相信許多人都在等待別人的關心,許多人都渴望有人能夠讓自己表達自我,那種「被了解」是一種很棒的正向能量,會使人感到不孤獨的!我不願做那個等待的人,每當我把自己的故事、想法說出來,我相信別人是樂意聆聽的!更期許主動去傾聽、去認識不同的生命,去懂得那些我從未想過的世界。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I love him in his way.",是一種對彼此有著深刻的認識與默契的境界~



Sunday, December 02, 2007

Where to go?

一直在想,究竟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的職業、事業與志業是什麼?以後又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隨著年紀增長、經歷一些事情,對於自己的未來方向好像應該更清楚些?只是感覺自己和當初準備研究所時、大二暑假與MK老師聊天時、重考大學那一年,是差不多的。看著同學、朋友們有的出國、轉唸其他領域、先去工作、或者在本科中精進,一方面為大家都有了奮鬥的目標而高興,一方面替自己的不定感到擔心。我不斷找尋自己、不斷重新審視自己,嘗試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幸運的是,這一路走來,過去生命的各個階段總能找到與自己思維頻率接近,但蘊涵更多新意的同類,從他們的口中認識自己,更從他們的身上學會以更多的面向來看待人事物,每一段故事的聆聽都使我成長,漸漸地,不知不覺地我改變了,我走進一個與原本想像不同的世界,做了許多自己"竟然"會去做的事情,縱使現在腦袋浮現不少曾經想做卻沒去做的事,但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是完整的,我很幸運:)。真的!環境、週遭的人影響很多、很大。換了新環境,會遇到什麼樣的人、感受什麼樣的想法,是令人期待的,尤其想聽聽一些少理工思維的故事及想法。

也不知道breath-first search是不是好的,這是我長久以來的其中一種學習態度?其實更是我的壞習慣吧orz。對自己感興趣的新事物,會迫不及待的想去看、想去試、想去學,甚至有時候一點點新的idea就會令我興奮不已,因此"想做"的事情通常很多XD,而且每每都是穿插在那些"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中,Queue裡面永遠都有東西,也永遠沒有空的一天。雖然接觸不同領域的東西或同領域中的不同議題能增廣見聞,為自己創造一些思想上的衝突及更多選擇的機會,但也容易淪於東獵西漁的處境啊orz。往好的方向想,譬如說可以結合藝術或文學的工作?還是我想太多了XD

這篇文章好像沒什麼重點= =,到底該往何處去呢?或許就如紅虫跟我說的,我這種走一步算一步的方式,緊緊抓住每個時候的自己並努力充實,也未嘗不好啊!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To Develop Web Applications

對現代人來說,網際網路幾乎是不可能從生活中抽離的,許多線上服務更是琳琅滿目、不斷推陳出新。我想試著從web設計者的角度重新思考這些網路應用程式(Web Applications)的服務,究竟為何而開發呢?而Yahoo! Search設計總監Bob Baxley是這樣解釋的:「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Web applications is to facilitate the completion of one or more tasks.」因此依據tasks的類型與複雜度,許多技術方案自然應不同服務與互動需求而被開發出來了,如Flash, Java applets, DHTML, Active X, Smart Clients, Java Web Start, SVG等。然而,對網站設計者而言,何種技術對自己的目標是較為合適的呢?各種技術又能夠支援什麼形式的互動與視覺會呈現呢?又各種技術的長處與限制?這些問題是網路應用程式設計者經常碰到的,因此,我想對這些主流的技術作一些優缺點的分析、比較、trade-offs的整理,以釐清一些實務上的迷思。

首先,到底什麼是Web Application呢?可以把它想成是web-accessible(透過瀏覽器呈現web)、web-connected(藉由HTTP connection來存取資訊)、以及task-oriented(不單只是瀏覽資訊而是有特定目的)的軟體。網路應用程式的本質種類繁多,Luke WroblewskiFrank Ramirez定義了從thin client到rich client的一套連續集(continuum)來區分不同網路應用程式的定位,以下我逐一介紹。

Thin Client

我們最常接觸到的網路應用程式種類,它仰賴client端瀏覽器來做事情,如安全性、狀態管理(state management)、以及腳本語言的執行(script execution, run-time),並且在遠端server處理並儲存資料,Server的request與response大多透過HTTL protocol。Thin Client有幾個主要的好處:(1) wide reach,任何人都能透過瀏覽器access web;(2) open development platform,它建立在廣為大家接受的公開標準上;(3) no footprint,具備快速下載的能力,除cookies外,並不會在本機端作任何手腳,不過造成一個問題是,每次關閉瀏覽器之後,都必須要執行重複的動作以便查閱資料;(4) deployment and manageability,分散式並且由一個點統一維護,其功能完全存在於伺服器端,客戶端完全不需要進行任何安裝與部署的工作。不過也具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即資料往來相當消耗網路頻寬,資料傳輸量很大時,將嚴重導致程式的反應速度變慢。Thin Client主要使用的技術有以下幾種:

HTML, XHTML
HTML, JavaScript, and CSS (DHTML)
DHTML, with Remote Script via iFrame
DHTML, with XMLhttpRequest (AJAX)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RIA)

RIA是目前最火紅的網路應用程式種類,它是一支在Web運行的應用程式,具有與桌面應用程式一樣的功能、反應、與體驗,AdobeFlash正是RIA的典型例子。或許有人會說Flash不是只是動畫製作工具嗎?RIA和Flash網站有什麼不同呢?其實他們最大差異在於RIA能夠操作資料並與之互動,而傳統的Flash網站僅止於視覺化的呈現,透過ActionScript控制Flash的行為正符合RIA的精神。

RIA使web內容的呈現更加豐富,藉由在local端與使用者互動,達到多媒體影音內容放送、動畫、即時驗證、以及遠端即時訊息傳送(Java Objects, Web Services, etc.)的功能。Sun的Java Plug-in (applets)與Adobe Flash就是最常見的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run-times,然而RIAs的最大限制就是只能在具embedded plug-ins的瀏覽器上運作。

Thin Client應用程式所使用的HTTP傳輸層並不一定保證支援訊息傳遞及其完整性,且不支援由server端發起的資料傳輸。RIA所使用的傳輸層正彌補了這項缺點,提供了可靠的訊息傳遞機制,並促使server端主動提供資訊。

Thin Clients可將RIAs嵌於其中(透過瀏覽器plug-ins整合),在DHTML中加入Flash模組是一個代表的例子;而使用asynchronous JavaScript-driven的Thin Clients使用XML對server做requests與responses(就是AJAX)其實也可以視為一種JavaScript RIA。Rich Interest Application主要的技術有:

Flash 6 (and higher)
Java Applets
Active X
Flash with Flex or Laszlo Presentation Server
Microsoft SliverLight
Sun JavaFX

就使用者觀點來說,RIA將是未來Web技術的主流,不過對技術開發人員來講,懂Flash美工又精通ActionScript的人在台灣並不多,而熟悉Server端技術的人卻又不一定了解RIA與Flash,如何整合兼具創意、技術、符合使用者體驗的人,是RIA推廣的一大挑戰。另一方面,目前並沒有一個完全針對RIA開發的工具(架構在.NET Framework 3.0上的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是嗎?),因此技術門檻以及開發成本仍然相當高,或許將來RIA開發軟體問世後,才會更加普及?不過不管怎樣,RIA的潛力與商業價值是不容小覷的,拭目以待吧!:p

Rich Client (Smart client, desktop client)

簡單來說,也是一種web-connected的應用程式,只不過它並不是在瀏覽器上運作,並且可以離線執行,與本機端的硬體資源與軟體做整合(如同視窗應用程式,Windows Applications),因此其實可以把它想成桌上型軟體。就開發Rich Clients Application來說,程式與資料會被安裝到本機電腦中,而程式運作時會使用同步的方式與底層的資料進行溝通,若資料位於Internet的不同主機上,程式便會使用遠端物件通訊協定和資料進行溝通。Rich Client具有使用者介面豐富、高互動性、易於開發、反應時間短等優點。較著名的Rich Client技術有Windows Smart Clients與Java Web Start。

以下是Luke WroblewskiFrank Ramirez針對Thin Clients與RIA優缺點的比較,並以一張圖說明目前Web技術發展在Thin Clinets, RIA, Rich Clients的continum上的分佈。

The primary benefits of a thin client are reach (anyone with a Web browser can use it) and deployment (can be updated and distributed through a Web server). The primary disadvantages are limited interaction options and typically slower response times.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 and Smart client technologies enable richer (desktop-like) interactions, more sophisticated messaging, and prevent server request/responses from having to rewrite entire pages. They also maintain some of the deployment and updating benefits of thin clients. The chart below overlays popular Web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olutions on a continuum from thin to rich client. Most solutions fall within a range on the continuum.



Monday, October 15, 2007

紋路的軌跡 交纏於穹廬下
哪一條是 生命
哪一條是 理性
哪一條是 情感
... ...

無論是
疤痕 皺紋 掌紋
竊以為 僅有一張
條條都代表
最美麗的 付出
的心靈地圖


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Ladder 49


今天第一次在台大語言中心上 Peter 的英文課,沒想到正好這次他就放 Ladder 49(浴火英雄)這部片子給大家看。好久沒看電影了,而且是感人的動作勵志片,因此特別有感觸。

這部片子採用倒敘法來描述一位消防隊員 Jack Morrison 從某一次的身陷火場中,回想踏入消防工作與火搏鬥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由菜鳥時初嘗救人的成就感,融入救火兄弟間的互動,到成家有子後顧慮親人的內心煎熬,在高潮迭起交織的過程中,呈現個人心志與情感上生離死別、喜怒哀樂間的轉變、衝突、與矛盾...

我覺得它真實描述了火場的情境,以及當眾人逃離火場時,消防隊員逆其道而行的「勇氣」,若非心中存在強烈救人的使命感,哪裡能湧出如此激昂的氣勢呢?震撼人心之餘,不由得佩服那些無名的打火英雄們啊!再者,片中呈現了當理想與現實產生拉鋸時,面對內心的掙扎,自己能聽得清楚內心真正的聲音嗎?有勇氣去面對它嗎?能夠果決地去做出決定嗎?還是他只是工作罷了?再換一種角度去想,當你的摯愛選擇了一項一般人難以接受的志業時,你能夠理解這是它想要的,而支持他、尊重他,並調適自己的心情嗎?最後,我覺得 Jack 能無怨無悔地以身為消防隊員為榮,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上面的影片是片尾 Linda 被告知 Jack 喪生於火場到送殯的片段與配樂,令人鼻酸...



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一闋詞

今天慢跑時,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蘇東坡定風波>裡的一闋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它的故事是:有一天蘇東坡和一群朋友去山裡面玩,回程途中不巧碰上一場驟雨,而且剛好出門時沒帶雨具,同行友人一時間亂了方寸,只有東坡恍若無事般鎮靜地待著,儘管他手邊只有一根竹杖、腳下只穿著一雙草鞋,但他卻覺得自己比騎馬時還要自在輕快,因此沒在擔心什麼風雨的。

這雖然只是蘇軾他的爬山之旅而已,然而其中卻隱喻了人生的態度。有時候,我們會想要有便捷的行動工具,所以買車,為了想要有比別人好的生活環境而買豪華優美的別墅,想要獲得別人的肯定讚美與尊重而追求名利。但在這些過程中,隨著慾望越來越多、要求愈來愈高,我們不自覺地背上物質的重擔,愈來愈重,直到人際關係出問題、健康出了毛病,而不自知至難以承受的地步。再仔細去想想,難道我們「需要的」跟我們「想要的」是如此不成比例嗎?人生不過數十寒暑,就一定得受慾望桎梧而窮盡大半輩子的時間與心力去追逐嗎?那是自己真正的方向目標嗎?值得嗎?是否會因此失去許多更重要的東西呢?

我想,蘇東坡從貴為公卿的尊貴,到經歷流放身心煎熬的試煉裡,早已徹悟其中之道了!也因此能以最單純澄澈的心境去面對眼前的狂風驟雨。



Friday, September 14, 2007

「老」的象徵

再過幾個禮拜,我就要邁入24歲了,說老還不算老,但「年輕」這個詞,恐怕真的與我漸行漸遠了。對我而言,心態上,「年輕」似乎只活在高中,那段躺在一中本部草地上對天呼喊、仰望星星的卡奇色日子。難道是重考大學的洗禮嗎?忖度那一年的時光,除了書本上字字句句印象的加深,似乎在思想的韌性上也有所提醐灌頂。Anyway,縱使開朗,在看待事物或做任何決策時,我變得有所顧忌而保守,容易心生一些以謹慎為出發點的理由來天人交戰,以致難以放手一搏。這同時也反映在「玩」,時常找不到驅使我做一些瘋狂遊憩的動力,寧願安靜地看本書、寫篇文章,或者獨自慢跑在操場上,躺在床上發呆也好。

我知道,取而代之的是「簡單」、「輕」、「慢」、與「淡」,就像印度詩人泰戈爾(Tagore)在散文詩《螢火蟲》(Fireflies, 1926)中 "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 的意境,從平凡無奇無所爭的生活步調中,嗅出盈溢其中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的人生饗宴。


Friday, June 23, 2006

Crash 衝擊效應

「這是一種碰觸的感覺,走在任何城市裡,你會被別人撞上,或者是和別人擦身而過。在洛杉磯,沒有人會碰到你,總是隔著一層金屬和玻璃,我想我們很久沒有體會那種觸碰的感覺,所以互相撞擊,從而找到某些感覺。 」

以偏概全、先入為主,這是我們愈到事件或身旁的人,時常看到表象而下的定義,或者貼上標籤。我們都知道,這非常容易,也非常普遍。

片中,一位白人警察濫用臨檢公權力,對一位黑人的妻子性騷擾,然而這位白人警察卻在第二天將她從車禍事故中救出。看似不屑的白人搭檔,亟欲撫平黑白種族間的衝突,卻因骨子裡潛藏的歧視意識驅使下,拔槍殺了本性善良的黑人混混。自覺備受歧視怨恨的黑人搶匪,最後竟變成解放黃種人的英雄。而被車撞到拖行的受害者,其實卻是載著一車亞洲偷渡客要賣的人口販子。

壞人行善,好人作惡?換個角度想想,受害與加害的定義也就截然不同...

片中辨識種族的方式,和我們接觸不認識的人一樣膚淺籠統...他們就用膚色給對方貼上標籤,因為沒接觸、不了解,所以想法偏激、錯誤百出。於是波斯人被誤認是阿拉伯人,韓國人被誤認為中國人,伊拉克人被誤認為黑人...仇恨阿拉伯人的,錯砸了波斯人開的雜貨店;無辜的西班牙人,卻背上了黑人混混的原罪陰影;什麼事也沒做的中國人,卻莫名奇妙的被刻板成韓國女人的凶悍形象...不斷循環,針鋒相對的可能性不斷提高...

人性也許是有很多面向的,其複雜的程度豈是一眼就能決定的?大家都用先入為主的成見砌成圍牆,把任何能夠溝通的橋樑屏除在外,就像那位的波斯籍老闆,把畢生心血毀於一旦的仇恨,歸咎於沒有修好門鎖的西班牙鎖匠身上,拿槍前去尋仇洩憤,卻又在他女兒飛身撲上拯救父親的那刻,震撼的得到徹底救贖...

諷刺的是,坐擁財富的時候,情緒杯弓蛇影的一觸即發,一無所有的時候,卻反而輕盈的感激微笑。最後撤掉心裡那道帶刺的藩籬的,其實是一個純真小女孩的溫暖擁抱...

我們是否也因為鎖上溝通的窗,而錯失了許多隔絕掉的美好風景呢...?



Sunday, April 23, 2006

光芒

一個人的一生與性格,其實就像一盞燈...

遲早會走到這條路的盡頭,終究將被遺忘,可是......
這盞燈所散發出來的光芒,決定這個人在世界上所留下來的痕跡

有些人散發的光芒很耀眼,給人深刻的印象
有些人散發的光芒很溫暖,讓人回想起來感動不已

光芒的獨特性,代表著獨特的人格
而且見過你的光芒的人們,
將會帶著你的光的獨特性,去影響更多人

希望我有一天也能成為一道溫暖的光 ~


Friday, December 16, 2005

秋天裡的春光

用誇飾的手法,表現年老面對死亡的態度。是不可能這麼誇張,但眼前年老將至的死亡,真的會使人一點韌性也沒有嗎?老人范達那樣闊達、生命那麼蓬勃、夢想可以被拉的這麼近,我想是不容易的吧...而越是這樣呈現,死亡的絕望就越明顯... 整部片將死亡詮釋的好清晰...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死亡,死亡離我們非常非常遙遠,等到我們懂得思考,偶而會去想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數十寒暑過後,我們還見的到明天的太陽嗎?這樣太消極了...就如莎士比亞說的:「死亡的慘痛大部分是想像而來的,被我們殘踏的可憐甲蟲,其肉體上的痛苦,和一個巨人死時所感到的並無二致。」死亡只是想像的,但要能這樣想,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越是這樣擔心消極,會越不快樂,絕望無奈恐懼將使死亡更快來臨!但是,年老若疾病纏身,說要快樂、說有夢想、說要享受、說要毫無顧忌的去做什麼事,有那麼簡單嗎?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越不容易快樂嗎?好像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所牽掛的東西越多?是有什麼讓我們放不下嗎?

死亡會摧毀一個人是沒錯,不過看待死亡的態度是可以拯救一個人的!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中有一句印象滿深刻的:「生與死不是相對的,死是生的延續。」

張愛玲書中也曾提到:「有一天我們的衣冠文物,不管是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然而現在還是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我應當是快樂的。」

我想,當我們不害怕死亡後,我們才能享受人生吧...

--
老人范達:「人應年輕就死,錯過良機,就得撐下去。」


Saturday, December 10, 2005

存在的價值

物質貧乏的時空下,商品的銷售契機取決於其與他種商品的共同性;物質豐富的時空下,商品的銷售契機取決於其與他種商品的差異性。

在缺乏尊重風氣的社會或環境,個體的存在價值,取決於其與多數人的共同性;在充滿尊重風氣的社會或環境,個體存在的價值,取決於其與多數人的差異性。



Wednesday, December 07, 2005

數學與哲學

數學的領域在擴大。哲學的地盤在縮小。

哲學曾經把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的研究物件。那時,它是包羅萬象的,數學只不過是算術和幾何而已。17世紀,自然科學的大發展使哲學退出了一系列研究領域,哲學的中心問題從"世界是什麼樣的"變成"人怎樣認識世界"。這個時候,數學擴大了自己的領域,它開始研究運動與變化。今天,數學在向一切學科滲透,它的研究物件是一切抽象結構--所有可能的關係與形式。可是西方現代哲學此時卻把注意力限於意義的分析,把問題縮小到"人能說出些什麼"。

哲學應當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先導,哲學關心的首先應當是科學的未知領域。哲學家談論原子在物理學家研究原子之前,哲學家談論元素在化學家研究元素之前,哲學家談論無限與連續性在數學家說明無限與連續性之前。一旦科學真真實實地研究哲學家所談論過的物件時,哲學沉默了。它傾聽科學的發現,準備提出新的問題。哲學,在某種意義上是望遠鏡。當旅行者到達一個地方時,他不再用望遠鏡觀察這個地方了,而是把它用於觀察前方。

數學則相反,它是最容易進入成熟的科學,獲得了足夠豐富事實的科學,能夠提出規律性的假設的科學。它好像是顯微鏡,只有把物件拿到手中,甚至切成薄片,經過處理,才能用顯微鏡觀察它。

哲學從一門學科退出,意味著這門學科的誕生。數學滲入一門學科,甚至控制一門學科,意味著這門學科達到成熟的階段。哲學的地盤縮小,數學的領域擴大,這是科學發展的結果,是人類智慧的勝利。但是,宇宙的奧秘無窮。向前看,望遠鏡的視野不受任何限制。新的學科將不斷湧現,而在它們出現之前,哲學有許多事可做。面對著浩渺的宇宙,面對著人類的種種困難問題,哲學已經放棄的和數學已經佔領的,都不過是滄海一粟。

哲學在任何具體學科領域都無法與該學科一爭高下,但是它可以從事任何具體學科無法完成的工作,它為學科的誕生準備條件。數學在任何具體學科領域都有可能出色地工作,但是它離開具體學科之後無法作出貢獻。它必須利用具體學科為它創造條件。

模糊的哲學與精確的數學 -- 人類的望遠鏡與顯微鏡。



Saturday, November 05, 2005

後現代

雖然後現代主義我不能完全認同,在某一方面,我選擇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是不打算跨足競爭本質的一種概念,甚至可以說是退出競爭,我們在後現代看不見任何主流意識性質的聚會或宣傳,因此後現代不會有一個正式的主體呈現,和所有的主義比較起來,後現代在有聲場合相當消極,在一個內涵夠豐富的時代裡,後現代是沒有力量的。那到底後現代想的是什麼?

後現代所想要的其實就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時代,後現代不對任何意識型態投與認同,因此,後現代主義者得以真正擇其所愛,而不是束縛性被動性的愛其所選。舉個例子:在「青天白日滿地紅」被指稱為國旗之前,每個人對青天白日滿地紅有不同的想像,一個沒見過中華民國國旗的人,絕對不會有像你我這樣的國旗印象連結。

說要撼動既有的連結,談何容易?可以以革命、可以除惡務盡,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有沒有可能同時傷害了一些你原本不想傷害的東西?會不會在正殺紅眼時,變成能可錯殺一,不肯放過一個?會不會?

同樣想做些改變,我情願選擇柔軟緩和,寧可放過一萬,不可錯殺一個的後現代。

或許有人會覺得後現代能做的改變可能慢的跟什麼一樣,不如立竿見影的革命派,然而,激進的亮出刀鋒固然可以服眾,那是將來的多少惡夢?歷史跟我們說過太多這樣的故事了。為什麼要把我們受過的苦再加在別人身上?冤冤相報的路鐵定拖的更長、更苦。



Saturday, May 07, 2005

不一樣的眼光

很多時候我捫在思考一個問題時,都會以一種「不自覺的慣性」來看待,也就是假定一個目標或角度,然後如堆積木般,step by step,依照對與錯的邏輯推理來架構。我們學電腦的思考方式,就是這種「垂直思考」的一種典型吧!而多數理工在基礎知識的建立過程,有可能也是依循這種模式...

這樣似乎會影響一個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有許多並不是它所能夠處理的當的!必須透過非傳統的方式來找尋可能出現的最好答案。得跳脫出邏輯的框框,從凌亂散置的積木中,找出他們之間的相關性;是一種水平思考,或說是一種自由聯想?不過這種水平思考是不是可行的,我想還是得藉由邏輯才能驗證吧!

換個角度就是說,若是有一種荒謬的想法,只要先不心存「對錯」的判斷,而用一種「有趣」的心態去聯想,常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而所謂的「教育」,其實就是學習用某種眼光,從某種角度去看問題。雖然說人不學不及義,但是,人必然會受到學習經驗的影響,在心裡面會產生一種固定而僵化的觀念,變成以「不自覺的慣性」來觀察問題...

我想,許多偉大的創作或發明,都是打破這種固有的思維,以一種「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才想到了別人想不到的吧...



Monday, April 18, 2005

教育問題探討──發展心理學 (2)

延續上禮拜的發展心理學。

印象很深刻,那是我要上幼稚園的第一天,我捨不得踏出家門,那是第一次得獨自離開到家以外的地方生活,我是被媽媽和奶奶哄上娃娃車的,之所以印象深刻是我的嚎啕大哭,那種因為脫離長期依處的環境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就如同剛出生「呱呱」墬地離開母體懷抱一樣,得重新適應另一個陌生的世界,開始學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自己獨立,這對於一個幼小生命的心靈是多麼大的第一步踏出!其實現在回想起來,不僅在上幼稚園有這種面對新環境新生活的焦慮恐懼,在我上小學和國中時,雖然知道學校離家裡很近,但這種負面情緒在一開始仍持續存在著,算是學習如何適應環境的能力吧,到了高中要上大學時,竟然突然轉變成很想到外地求學,看看完全不同的環境、認識各式各樣的人、想要一種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的生活!這微妙的心理轉變與接受教育潛移默化成長的結果,是自己最初沒有想過的!以前沒有想過現在會如何,或者說,以前想著未來不想怎樣,結果自己所不想的事情卻活生生的轉移,將自己納入其中,一段時間後才恍然自知,這很類似之前書上看到的「伊底帕斯效應」(因為做出了對未來的預測,導致預測本身成為了事件的變數。由於人們是利用過去的經歷、記憶作為下一步行動的依據,及預計未來的事情發展,並真誠地相信這種預計,故此會尚未發生的事情當作真實。)

我認為,不論學習什麼事物道理,第一步必定是對於環境的適應,藉由不斷嘗試與探索的過程去感受「它」給自己感覺,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與反應,看自己是否能夠接受、這個環境是不是真的能夠提供自己所想要的,然後漸漸熟悉它、接受它、融入它,在建立起對於它的信任後,不知不覺它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生活的主體了!也由於這個信任的基石,自己能夠在這個環境中自由自在的學習新事物、瞭解人生各個階段的道理。整個學生時代我覺得就是在培養這種適應熟悉的能力,那絕對是書本上所難以表達而必須親身體驗的!或者應該說,這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吧!

從另一個較輕鬆的角度來看,人對於人事物建立起信任後,總是會產生情感,好像這個與環境互動、生活於其中的過程是一種不斷絲織的動作,到最後自己與環境裡的一切緊緊相連、環環相扣而離不開了,又偏偏在這個時候,鳳凰花開,「畢業典禮」的人生儀式,使我們得活生生地離開這個好不容易培養出默契的地方,也難怪許多人在各個階段結束的典禮會有所感觸而落淚了。



Monday, April 11, 2005

教育問題探討──發展心理學

這次主要是在發展心理學,我覺得老師上這段課非常生動超級有趣!而且它的內容也非常吸引我!原來我們整個人生從在媽媽的肚子裡到老年,成長發展過程的心理轉變,都是在他範圍之內,其中最主要的是兒童與成人心理上的差異,以及在各個階段遭遇心理障礙時,該如何適當應對處理。

首先,真的應該好好感謝我的媽媽!懷胎十月真的是最常辛苦的事情!對母體身心的那種煎熬,為孩子不知道犧牲了多少,而且因為胎兒是依賴母體而生的,母體於外界事物發生的種種,間接或直接對胎兒必定都有影響,可以說與母親身心狀況息息相關。如果我的媽媽沒有在懷孕這十個月裡完全以顧全我為出發點考量的話,大概也沒有現在的我了吧!在我懂事之後,我才逐漸了解女生懷孕生小孩的辛苦!又或許我不是女生,一定不可能有像女生那種切身經歷的感受吧!而且從課堂上也知道,在懷孕時期,母親若多接觸美麗的事物、心情保持輕鬆愉悅自在,對孩子絕對有正面的影響,將來生下來的孩子也才會有較健康的身體與對於外在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後我的另一半如果懷孕,必定體貼她對生育下一代責任的承擔,並給予最無微不至的照顧!

在孩子生下來之後,也就是「先天」遺傳基因控制完全確定之後,應該是所謂「後天」影響的開始吧!(其實後天應該是從受精的那一刻之後就開始了)是從所謂的嬰兒期開始的,其實在上課之前我從來不知道一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是如此神奇地從對實體物件的摸索開始的,脫離母體後的獨立是從以母親為中心向外試探與對自我的逐漸認識建立起的。用「摸索」這兩個字最貼切不過了,藉由摸索感受世界的存在,藉由摸索了解自己身體生理各種功能,並從母親的呵護與認同中得到對於這些「新奇」事物「信任」,對!就是信任,信任讓孩子跨出對於學習的第一步!也因為這階段是孩子認知雛型建立的最根本,一定要花很多時間在孩子身上!這對孩子影響非常大啊!看到許多新聞報導的:孩子一出生就被丟棄、不被照顧之類的,就覺得好可憐…他們的父母心中根本沒有愛啊!那這孩子以後該怎麼辦呢?這些父母應該來上發展心理學的課,讓他們知道他們到底在做什麼!實在非常討厭這種人!

言歸正傳,在嬰兒期如果能提供一個安全又能讓孩子摸索學習的環境,引導孩子各種認知雛型的建立,並以耐心多與他們互動,這個孩子在將來才會有更完全的人格發展啊!想想我曾經受到爸媽這樣的照顧,是多麼幸運、幸福!



Monday, March 28, 2005

教育問題探討──教育心理學

今天上的內容是關於心理學的部份。老實說,在大學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有「教育系」這個名稱,以為當老師的就得去師大、師院、或是純學科的科系(如中文系、英文系、數學系之類的),直到來到政大之後才知道有教育系、才知道原來教育也是一門科學,也在後來和認識的教育系同學聊天中,才知道「教育」的重心並不全然在教學生一些知識。

韓愈《師說》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可以說是我國在早期對於一位老師職責的論述吧!而此一論述的生命力在於某種程度上,韓愈提示了教師的職責這一客觀真理。韓愈所說的「傳道」當然指的是傳儒家之道,傳儒家修身、齊家治國評天下之道;授業是指講古文六藝之類的儒家經典,受到文化知識方面的教育;解惑則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解答學生在「道」與「業」兩方面的疑惑。他認為上述三項任務是緊密相聯的,但傳道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傳道是目的,是方向,授業與解惑是進行傳道的過程和手段。三者是有主有次前後有序,職責分明地闡述了教師的工作,在當時起到了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開創一代師風的作用。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具備「傳道」的能力,一位老師在有心幫助孩子之前,首要之事就是對於學生的認識與了解,認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心理狀態的變化以及成長歷程中對外在事物的體會與變化,了解他們所欠缺的是什麼、所想要的是什麼,並能試著從他們的角度思考、感受他們的感受。除此之外,我覺得更有幾個地方是必須以心理學為基礎才能建構出「傳道」能力的:

  1. 如果對於孩子小時候的成長歷程、心理生理變化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麼設計出來的課程將使學生難以接受而感到徬徨,變成一種完全負面的無效果,而且若要設計出有順序、有層次的好的課程,沒有深入研究是不行的!
  2. 藉由瞭解孩子心理的能力,老師才能夠從個體個別的角度切入,去對孩子在各方面的適應與對於學習的態度有所掌握,進而給予幫助,產生正面影響。個別的輔導我認為是一位老師絕對必要的!
  3. 教導孩子在面對問題時,如何思考應對,這些心靈課程都是建構老師本身心裡是否有「物」,而且能不能以清楚明瞭的方式傳達給孩子,因為它是一種內心交流,非如同知識般的表現方式啊!

從一個老師能不能走進孩子學習成長過程的變化心靈,就可以大概了解這位老師對於「傳道」的重視與能力。而從傳道中,看見了心理學在教育上的影響。難怪我那位教育系的朋友要雙主修心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