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st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presentation.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presentation. Show all posts

Friday, December 21, 2007

MD Presentation

感謝Janet, Emily, Evelyn,還有昨天晚上陪我演練的小瓜呆公仔XD。今天Machine Discovery的Group Presentation順利結束。:)

聽過我報告的人都知道,我presentation有一個壞習慣--時間從來沒能掌握好orz。無論以前或現在,在dmlabmslab,在準備報告時,我總會不自覺將報告內容做得過於充實XD,沒去考慮實際報告的情境(接著自己後面還有人要報告,或者有時間限制等),可能是我這種過於理想化的個性使然吧?小時候總覺得每張投影片應該一分鐘就可以講完,但實際在講的時候,我會對一個概念反覆地從不同角度去解釋,所以張張都可以嘴砲拖很久,一份30頁的投影片可以講90分鐘orz,又投影片時常做超過30頁,所以好幾次報告老師請我下週再來XD。不過,經過老師與同學的一再提醒近期在報告已經改善很多了(!?),至少今天的報告在慌亂之下,剛好在30分鐘講完(紅虫跟Evelyn說得對: 講重點),或許我對台下聽眾是否能聽懂的掌握是來自於那個反覆解釋的過程吧,所以過程中我問了臺下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好幾次.. 如何將論文的精神用最簡單清楚的方式準確地表達出來,我想自己還需要再訓練!

印象非常深刻,生平第一次報告跟研究相關的內容,是大三下向MK報告的專題生meeting,相較於當時報告技巧之生澀、投影片毫無結構、邏輯思路之不清楚,現在真的好很多了。



Friday, November 23, 2007

生平第二次上課

沒想到生平第一次上課與第二次上課時間上會相距這麼近Orz,但所面對的聽眾卻大大不同啊..上次是回政大幫學弟妹上資料結構,這次是Shou-de老闆請我在machine discovery課堂上簡介social network,台下坐的ㄧ半是比自己大的碩二與博班學生,心態與壓力差好多喔..昨天還因此小小失眠呢>< 雖然我儘量把它當成是比較大的group meeting來講,不過剛開始的時候,還是一個字「抖」,講到small-world experiments時,或許是比較多人聽過,發問一度踴躍,還好有老師罩我XD 不然有些問題我一定沒辦法正確答出來..

其實站在台上我也偷偷觀察了上課的情況(我想應該跟平時老師上課的情況差不多吧),平均大概有7~8個人在睡覺XD,好像女生比較會作筆記XD,有帶筆電的幾乎都會用筆電,坐前面的普遍比較專心,還有..好多雙眼將都對著我看orz..我覺得上台present要能夠讓台下聽眾覺得不枯燥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特別在聽眾都比自己年長時,而且會擔心是不是某些地方講的含糊不清或漏講了什麼,或許說,那種大家都專注傾聽自己說的一字一句的感覺,是最令人感到放不開的XD 不過換個角度想,只要簡短幾句話,大家能了解自己想傳達的是什麼,不必像上基礎課程一樣反覆從不同面向解釋某一個觀念。此外,如何吸引台下聽眾的興趣,我覺得自己做的很差,語氣平淡沒有抑揚頓挫的氣勢,好的內容都被我講爛了orz 而感受聽眾的反應就更不用說了,今天我完全沒有去做,就只顧著講啊..XD

對於presentation,我想自己還有很多地方得學習,以後坐在台下上課時,試著揣摩講者的心思,並從他們身上挖掘並體會presentation的奧義吧!XD



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生平第一次上課

今天回政大Man-Kwan老師代課資料結構,是生平第一次正式站在台上面對一大群人教課,和平常在meeting報告論文的感覺大不相同。Group meeting報paper時,台下坐的是老師與研究生,人數不會太多,因此很容易能夠針對特定問題產生討論,同學或學長姐聽到有問題會立刻發問,互動性多能自然形成;而對教課來說,在台上台下的互動幾乎得由講者掌控,講者的肢體動作、表情變化、言語音調等,都緊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此外,在許多時候,必須比在報paper時更敏銳的觀察學生的反應(因為學生通常聽懂或不懂是不會有反應的 XD),或者得嘗試營造出讓學生容易產生回饋的情境。以上我都做的不好...

我是一個很容易緊張的人。從小到大,不論是不是站在台上,只要是面對一群人講話時,必定心跳加速,全身不自覺抖起來,說話上氣不接下氣,使得說話重點模糊,時常忘記想說的是什麼,不容易從聽眾的角度來講。雖然已經經過許多次報paper的歷練了,但準備得再充分,始終克服不了心裡面那層表達的障礙,因此很佩服那些在台上說話能說的自然、流暢、風趣、且能吸引聽眾專著的人。

以前是坐在台下聽老師上課,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站在資科系3301教室替學弟妹們上課,感覺真是奇妙!:p



Monday, November 05, 2007

Share to Learn

Psychologist William Glasser quote,

Here is the quote for the sake of posterity.

We Learn…
10%…of What We Read
20%…of What We Hear
30%…of What We See
50%…of What We See and Hear
70%…of What We Discuss With Others
80%…of What We Experience Personally
95%…of What We Teach Others
William Glasser


Tuesday, October 16, 2007

Present and Read Papers

昨天去聽了李家同教授的演講,題目是"How to Perform a Good Presentation of a Paper and How to Read Difficult Papers",雖然大部分 MK 都強調過好多次,不過我還是將演講的重點簡單摘要一下:

How to Perform a Good Presentation?

1. Always remember that no term can be mentioned without first defining it.

2. The definition of any term must be precise (嚴謹,精準). And the definition has to be accurate (正確).

3. Once a term is defined, this definition must be strictly followed.

4. Every statement must be precise.

5. Once a term is defined and mentioned, it must be mentioned later. If it is not used later, why should we have defined it in the first place?

6. The presentation must be smooth. Suppose you are now talking about subject A. Then you start talking about subject B while these two subjects are totally unrelated. This is not good. Something must be wrong. There are two possibilities. The first possibility is that something between A and B should be talked about. But you missed it. The second possibility is that B should not be presented after A at all. A good presentation is just opposite to a good detective story. (A good detective story always keeps the reader puzzled.)

7. Tell the whole story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n other words, give the top view of the paper first and give the technical details later. The worst case is to introduce individual trees before introduc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est.

How to Read Difficult Papers?

1. Given a paper to read, we should always try to get the top view before getting into the technical details. If you fail to see the whole forest, knowing individual trees would never help you.

2. If this paper is an improvement of some old techniques and you do not know these old techniques. Give up this paper at once and go to read the old papers.

3. Never miss any critical point.

4. Never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abstract definitions. You must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se definitions. You must try to figure out why the researcher defined these terms. The worst case is that you learn advanced topics by rote learning. That is, you simply remember some terms without knowing what they really mean.


Thursday, October 04, 2007

如何準備研究所甄試書面資料

最近有一些學弟妹問我關於如何準備國內研究所甄試的書面資料。我想,就我去年準備甄試的經驗與心得簡單地跟大家分享(雖然說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會上,明明只收系上第一名的,而我名次又很普通... 我還在猜是不是審查的教授搞錯了 XD)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把握基本的原則:從看資料的人的角度來寫。

1. 自傳

我認為,自己「大學時期」的所作所為,是申請研究所的自傳的主軸。大學之前的求學歷程可以幾句話描述一些特殊表現與經歷即可。大學的種種,可以從專業與興趣這兩個角度切入。對於前者,可以嘗試寫出自己在大學求學的心路歷程,以感性的思維詮釋這四年下來的所見、所思、所想,至於理性面,我想可以強調自己在專業上,哪些領域是自己比較擅長的,可以寫下何以會有這番心得,並且簡單列出相關科目的成績或者學期排名(縱使這在成績單上也有,但可藉此加深審查教授的印象)。對於後者,也就是興趣或者其他特殊經驗的部分,我想是因人而異的,不過重點在於突顯自己在特殊專長上有何實質表現,最好的方式藉由比賽得名、代表作品來傳達「就算是玩,我也是可以玩出一點成果的!」,此外,若能將某些內容以圖形或者表格的方式呈現,一定更能吸引審查人員的目光,達到加深印象的效果!最後,也就是最八股的,可以用簡單幾個字條列式評估自己的能力,如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實作能力等。

2. 讀書(研究)計畫

我認為,與其說「讀書」計畫,不如「研究」計畫還來得貼切!換句話說,重點在於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若硬要用架構來分,或許可以有三個部份:就讀動機、專業知識加強、未來研究方向。在寫這份就讀動機之前,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先想想自己以後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或者自己未來到底想從事哪番事業?再回過頭來思考就讀研究所對於自己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培養專業我想不必多說,掌握自己專業領域的特性,才能提出來以各種角度、不同的方式去加強,並達到較好的成果,這部份儘量避免天馬行空,簡單說出一些實質的作為吧!我想前二者是多數人都會寫的,寫好寫壞應該是差不了多少,而且很有可能審查的教授看都不看直接跳過,教授們比較關心的是你想從事什麼領域的研究?而你又對這些領域有何種程度的了解?能否講出個來龍去脈以及自己未來可能且可行的切入點,我想是說明未來研究方向所必須專注的,但也必須注意,別寫得太死,那樣會讓人感覺自己非得從事那些研究不可,點到為止並留下一點想像空間會是較好的作法。我的建議是列出2~3個未來研究方向,再深入淺出地勾繪研究的藍圖。最後,行有餘力之時,可以簡單寫幾項專業之外自己想要培養的第二專長或興趣,聊勝於無咩!

3. 其他有利審查的資料

我想是專題報告是必備的,如果你大學唸的科系有做專題的話。其他的話,我想不外乎代表作品列表、專業科目的 project 系統,以截圖或拍照掃描的方式呈現,加上一些構想、架構與心得的簡單輔助描述,並且以漂亮的彩色輸出。雖然說審查的人不一定會仔細看這份資料,但有時候紙本的重量及其豐富程度也會影響評審對該學生的第一印象的!


Friday, August 24, 2007

我在 DM Lab. Summer School 2007 的報告

這是 DM Lab. 第三年舉辦 Summer School,
我正好三年都有參加,去年與前年我都是台下的聽眾,
今年我換成台上的報告者了。

報告前一個禮拜,懷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
但卻帶著些許的興奮與期待,開始準備。
心裡想著,這是一個能把自己這一年多來的研究做一個詳細整理的機會,
又有台下的實驗室夥伴們能夠安靜地聽我講,並提出問題與見解,
雖然只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但機會實在很難得!
想不到不好好去準備的理由 ~

當時我人在台南,忘記把以前看過的那一疊論文紙本帶回家,
於是只好從 ftp 上把相關的論文一篇篇抓下來,
沒有了紙本上曾經做過重點的痕跡,論文在螢幕上全部重看,其實還挺累人的。
然而,這樣也是有好處的,當自己在這個領域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後,
想藉由快速閱讀,掌握該論文主軸與重點是不難的,給了一個自我訓練機會。
另一方面,螢幕上 PDF 少了以前所認知的重點,
卻給了發現其他以前所忽略的概念的機會,
從中體會到,回頭去重看很久以前讀過的論文,是可以萃鍊出新想法的!
我想任何書本都是一樣的,每次重新展閱,必然都會有新意的!
此外,每隔一段時間將自己的研究仔細整理分析,
可以幫助自己了解研究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優缺點、貢獻在哪裡、該議題的趨勢為何
這對自己的研究是相當有幫助的!

接著是做投影片,這是我這輩子一次做那麼多張,93 頁 ... orz
大概也是我花最多時間的一次吧
雖然知道做得多並不一定能在時間內講完,
也知道做這麼多到最後一定會有不少內容得略過的,
但是,我莫名興奮,不知哪來的動力,源源不絕,
就是一直給它整理,一直做下去 ... 我真的是怪咖 ...
用了許多表格來歸納,比較各篇論文的特色與優缺點,
受限於報告時間與每頁投影片的空間下,如何講出精神而不致於到太細節
嘗試把許多概念用直覺的示意圖來表達,
以及完美主義作祟下非得把圖畫得很好看 ... XD
似乎非得把自己的心思都挖空為止 ...
也因此甚至有好幾頁投影片花了半小時 orz

最後是今天的報告,或許因為台下都是實驗室很熟悉的自己人,
或許這個主題是自己的研究,又或許不需要講到演算法層次的細節 ..
今天站在台上沒有感受到絲毫的緊張,取而代之的是輕鬆的氣氛 ~
也因此我的口吃與結巴變少了,講起來比以往都還要順。
(我覺得比在台大報告好太多了,在台大報告壓力超大,超不自在 orz)
雖然儘量控制時間了,但仍講超過時間 30 分鐘,
耽誤到大家原本預定中午用餐的時間 ... 實在很抱歉 ...
也因為過於注意時間,我自己覺得有些內容沒有交代清楚,
對於一些沒有聽過我研究的人感到十分抱歉。
不過,就我自己來講,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是大概有一半的投影片都跳過而沒有講。

整體而言,我對於自己這次報告的準備感覺挺不錯的,
從中領悟了看論文、做投影片以及報告上的一些新的想法,算有學到東西 ~
也謝謝大家的支持與聆聽 ~

期待明年 DM Lab. Summer School 2008,
希望還有機會站在台上報告,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內容與歷程。 :)


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報告論文

台大那邊,今天又輪到我報告。口吃加吞吞吐吐,一個很差勁。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沒有花心思耐心去讀通。在台大這邊,聽其他人的報告,屏除報告的方式與投影片的製作,我發現每個人都有花絕對的心思去把論文讀通,而且是整個的通,包含數學式子與演算法,任何細節都沒放過,令我非常佩服!我唸論文通常有個壞習慣,僅止於了解它的內涵、它到底在做什麼而忽略作法至程式寫作上細節,這對於上台報告似乎不是好事?變得容易有破洞讓人擊中,但若像劉文卿老師那樣似乎又過於鑽牛角尖了... 各人看待報告的角度都有獨特性,有些人從實際面、有些人從理論面,有些人注重大觀念、有些人不放過小細節,如何使台下的聽眾理解論文內容並能反饋許多深入的問題,我想這是一個研究生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而整個過程中,spearker也正扮演最關鍵的角色。不過這次沒有認真準備是事實,好在老師還在國外,再加上學長們人都很好,所以沒被慘電。XD

Meeting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藉由別人的提問與說明來讓自己了解論文內容,而應該是自己儘量設法去理解它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甚至它的詳細作法,讓台下的聽眾容易了解以至能深入思考,從討論的過程中分析出它的優缺點以去蕪存菁,進而激盪出更多對於該議題的想法與創意。



Friday, February 16, 2007

用英文寫文章

和用中文寫相比較,英文可以讓人的邏輯更為清晰。
或者應該說是,因為英文算是邏輯比較清楚的語言,
所以可以儘量避免中文思考上令人感到模稜兩可的意義。

之前老師就有說過,我的中文文字還可以更「精練」些,
也就是我用中文在敘述時,容易創造邏輯意義相同的句子出來。

若是能更掌握英文強邏輯性的好處,
文章的脈絡應該可以更加清晰。

哈!對照剛投稿的論文與之前的專題報告,
有著十分有趣呼應~ :p

--
第一次寫論文的一點點小心得 XD


Saturday, November 25, 2006

成大口試

白花了300塊去印透明彩色投影片... Orz

一進去 ... 看到六位教授一字排開
終於看到成大資工的"吳宗憲"教授... XD

我看到沒開投影機, 感覺怪怪的
為了節省時間, 我趕緊上前想打開投影機
沒想到坐最中間的教授說: "不用投影機, 就坐下吧, 30秒自我介紹"
我愣了一下坐下來 (五分鐘大概已經浪費30秒了...XD)

自我介紹完後...
然後最中間那位教授又說: "30秒口頭簡介一下你的專題"
(我心裡想... 今天大概這位教授是主力 XD)

接著的三分多鐘... 他們就輪流問問題了
(不過主要還是中間那位教授再問 XD)

回想一下... 問題大概有...
"說明一下Social Network?" --> OK
"專題你主要的貢獻在哪裡, 你做了什麼?" --> 早就想過他們會這樣問 :p
"你的專題挺大的馬..." --> 我笑笑沒回答 ^^"
"你怎麼將不同的modal建立關係?" --> 這本來是投影片報告要講的 XD
"如何增進classification的準確率" --> 應該有回答到 @@"
"目前做跟你相關的研究國內外有哪些? 你跟他們又有什麼不一樣" --> OK

五分鐘很快就過去了... 他們還有計時器ㄟ
時間到了就"噹噹噹..." 好酷 XD

整體感覺不緊張... 沒有壓力~
然後就坐了將近六個小時的車回台北了 Orz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上台報告

下禮拜換我報告了,真是緊張刺激 ~ XD

學生時代以來,presentation 報告
向來是我覺得自己在學習上最差的地方
一方面表達能力不好,一方面思考邏輯性弱
更大的原因是我很會緊張 ...
很難想像會有連想舉手發問,問都還沒問就心跳加速的人吧 ...

記得高一時,曾經有一次班會針對某項提議進行辯論,
我運氣太好,被推派為反方代表 ...
為了舒緩上台緊張的感覺,我竟然脫下眼鏡上台 (當時大概600度)
在視線模糊,看不清楚台下的人的情況下,
在眾人面前講話終於比較正常 ...
(咦... 奇怪,那我國中當班長是怎麼當的... @_@)

原本以為上大學,多接觸不同人後,這種情況會好一點
但依舊不長進 ... ~_~
遇到需要上台報告的場合,必定從頭到尾心跳180,
而且上氣不接下氣,我覺得挺嚴重的 ...
原本準備的內容與思緒就這樣被打亂 ... 品質就甭說了 ...
因此,每次報告完,心情總是非常沮喪 ...

升上大三後,感謝老師與紅虫的訓練,
我覺得自己在表達能力與思考邏輯上有一點點的進步
也比較知道怎麼「講話」...
但是,在多人面前,那種異於常人的緊張,依舊沒有好轉 ...

又也許是準備不夠充分或思考問題的面向不夠周全吧 ...
這種過分心跳加速的感覺、緊張,真的好難克服 ...